无与伦比的巴赫

作者:爱新闻 赵露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9-21 00:14:42

导言:在逝世后近300年的今天,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Bach)仍是古典音乐界首屈一指的大师。克里门斯·布尔顿·希尔(Clemency Burton-Hill)将带领我们探索其中道理。

在BBC三号广播电台的早餐时间节目里,每天我们都会播出一个名为《七点前的巴赫》的特色节目。每周一到周五早上七点前的一小段时间里,这个节目会播放送一首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曲子---通常是应来自世界各地的听众要求。很难想象其他的作曲家能代替他在这个节目中的位置。不管是莫扎特还是贝多芬,抑或是其他音乐史上的大师,如蒙特威尔迪、勃拉姆斯、舒伯特、门德尔松、瓦格纳、马勒、萧斯塔高维奇、巴托克等等,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当然在我的节目期间(6:30am-9:00am),我也会播放包括以上这些作曲家在内的其他许多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名单从埃兹(A)到策姆林斯基(Z),他们的作品我都会播放。但是在七点前我会播放巴赫,而且只播放巴赫,这段时间专属巴赫。

我并不是说J·S·巴赫深受所有人的喜爱——这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他是最伟大的作曲家。没有人会蠢到去解释为什么:有几句常话说的好,“书写音乐就像舞出建筑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世上很难找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聪明的人了吧,然而就是想他这么聪明智慧的人也说过“对于巴赫,我不得不说的是——倾听、演奏、爱慕、敬畏,还有,闭上你的嘴。”
这个建议不错。但是我不是很在意,因为我遇到过许多各行各业的人,在听到巴赫那一刻起,他们都从内心深处被其音乐触动了。他们问我:他这种魅力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他的音乐能有这般魔力——又是如何做到如此的呢?他的音乐是如何入侵到我们内心深处,并且改变了我们的?因此在这里我会给出一些理由,说明为什么我认为他是古典音乐,乃至所有音乐的教父。

人情与神圣共存

巴赫对人类本性有着直觉般的领悟,若成为一名剧作家,他的修辞技巧和天赋将无人能比,但生活在1650年到1725年,在那个年代他只能写些赞颂上帝的音乐——而这和人性有关---是关于爱、失败、欢笑、遭受背叛、背叛或者是被撕成碎片或者是感到一切圆满可以升天。他的音乐涵括了冲突、友谊、沮丧、乐趣,我把这称为“一切事物的完整性”,就算是莎士比亚也难以和他分庭抗礼。
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John EliotGardiner)是首屈一指的巴赫音乐指挥家,他最近写了一本极好的自传《天堂里城堡中的音乐》(Music In The Castle ofHeaven)。在书中他开玩笑地写道,听巴赫的音乐就像是使用水下呼吸管潜游。“处身其中,你会感觉好像处于另一个空间一样:我们会进入另一个不同的世界,不管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会感到如此。”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他告诉我说,“他的音乐让你感觉就像是带上了面具,然后走入一个迷幻的色彩斑斓的世界中。”

加纳德就巴赫的音乐和信仰的说法让人十分信服。因为在听到如此美妙的旋律时,你会禁不住怀疑这作品是否真的是出自凡人之手。加纳德是个不可知论者,但他也坦诚地表示,在指挥巴赫的音乐时,会产生一种幻觉,仿佛自己是虔诚的基督徒一般。“他的音乐极富说服力,让人难以抗拒,”他说道,“我无法否认,即使我的理性告诉我 ‘不’,我的灵、我的魂却回应着‘这首曲子只可能是一个充满神性光辉的人创作的,他必定深感人类的渺小;这种强烈的感情对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生活必不可少……’”

巴赫的音乐核心是信仰,却又超越了信仰。他将同时代的路德教神学(Lutheran theology)人性化并使之更容易让人亲近。他让路德教神学之声传达到信仰不同或者没有信仰的人心中。加纳德认为巴赫自身与信仰的角力是通过音乐体现出来的,较之其他同类作品而言,这使他神圣的曲子说教性不那么强,也没有那么严重的教条化。比如说,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是“农民跺脚舞”,而同时代作曲家韩德尔(GeorgeFrideric Hadel)的曲风则是“纤弱的天使消失于苍穹之上”,在这里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巴赫一生经历坎坷,但他创作出的音乐中,只有偶尔几首承载着满满的悲痛,大部分都出奇的总是给人带来无尽的安慰。典型的代表便是200多首康塔塔(声乐套曲) ,它们是巴赫音乐皇冠上的明珠。

女高音南希·阿尔杰塔(Nancy Argenta)曾说过:“巴赫的曲子非常让人很心安。当你感到身心疲惫不堪时,你需要的是巴赫而不是贝多芬。他的音乐让人感到十分宁静平和,仿佛世间一切安好,或者一切都会安好。”

但巴赫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潘德雷茨基和走在时代前沿的古典音乐:巴赫对20世纪几乎所有的音乐类型都有影响,不管是爵士乐、灵魂乐、还是嬉皮乐,不胜其数。有时这种影响很明显,比如嬉皮乐队糖果盒子(Sweetbox)的《一切都会好起来》(Everything’s GonnaBe Alright),曲子就完全模仿了巴赫的《第三号管弦乐组曲》;而有的时候这种影响不易被大家察觉,比如瑞典的死亡金属乐队迪森波(Dismember)的歌曲《人生,悲伤的另一种形状》挪用了巴赫的《来吧,甜蜜的死亡》。

最近我问过钢琴家詹姆斯·诺德斯(James Rhodes)为什么巴赫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回答很简单。“巴赫10岁就成了孤儿,他20个子女中有11个夭折或流产,他的第一位妻子——亦是他一生的最爱——突然撒手人寰,”他沉思道。“这就是巴赫,承受着悲痛的打击,与骨肉皮(仰慕并追随明星偶像的少女,尤指摇滚乐团)在风琴台上缠绵;他是一个自我矛盾、自我抗拒、嗜酒无比的摇滚明星,他还是一个让奥巴马都比之逊色的工作狂,而他的音乐,直到300年后的今天,仍在给予我们灵感,让我们为之震撼、为之摇滚,他的音乐把我们引领到一个四维空间之中。”

我一直都想选定一组曲子作为我认为合适的“巴赫入门套曲”——为初次接触巴赫的人打开那扇通向那个四维空间的大门,并且让每一个人的日日月月,每一个人的年年岁岁都因此而更加充实且富有灵感。那么,《小提琴双重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如何?又或者《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比较好?《马太受难曲》是必听不可的——最起码应该把开头听了,还有《圣约翰》——这是合唱。还有《b小调弥撒曲》中的三圣颂曲。然后你一定要去听《D小调小提琴组曲》中的《恰空舞曲》,听它的序曲或者行板。噢,那《勃兰登堡协奏曲》如何?那么我们肯定就需要这首曲子的序曲还有《平均律钢琴曲集》的赋格曲了。但是这么多年来,这些曲子有无数精彩绝伦的演奏版本,要从中作出选择,这可如何是好呢?

算了。我还是听从爱因斯坦的建议,闭上我的嘴,让巴赫的音乐述说吧。这是巴赫对人类精神文明最伟大的馈赠。去吧,去倾听、去演奏,去爱慕、去敬畏他的音乐吧,然后永久接受他音乐的洗礼。

第一位摇滚明星?

赫尔穆特·里霖(Helmuth Rilling)也是一名出色的巴赫指挥家,他评价说巴赫的天赋直到现在才显现出来。《留声机》(Gramophone)杂志采访他时,问他“巴赫是否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回答说,“巴赫是一名伟大的安抚者,他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用音乐传达属于他那个时代最好的想法。”但光看巴赫的成就是不够的。“他是最卓越的老师,”里霖说道,“他的音乐影响了后来世世代代的作曲家和音乐家---这份伟大的遗产一直延续至今。我的朋友潘德雷茨基( Krzysztof Penderecki )说要是没有巴赫,他永远也不可能写出他的《圣卢克受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