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再贵重,我们该珍惜什么?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09-25 10:49:25

曾经听过一句很悲哀的话:现在的唱片都不是唱片了,只是歌手的名片。想想看其实极有道理。我们早已过了那个指望唱片销量来判定歌手的年代,唱片的价值几乎不再。量产、音乐数字化是一方面原因:失去实体,来源简单,网络盗版猖獗,音乐,不再是必须花值得考虑的价钱而购买的唱片,而是信手拈来,不再“贵重”的虚拟产品。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便是流行音乐性质的变化:曾经我们拥有一张实力派歌手的专辑时,十首歌曲可以反复欣赏、回味多年而不腻烦,但现在偶像歌手的产品,粗制滥造、盲目跟风,自以为引领音乐风潮,实则缺失自我个性,将自己变得廉价,将音乐变得廉价。这两件事同样可怕,而更可怕的,是眼下一些歌手竟然逆天兼具两件事,简直笑谈一般。廉价的自己加上廉价的产品,唱片也就恰如一张薄薄的纸片了。除了上综艺节目时送礼用“你好我是某某,这是我的新专辑”之外,再无任何用处。

新人歌手在这种状况下的境遇更加困窘。很多唱片公司为了现实的原因,都不会投入过多精力为新人制作一张有完整性、概念性、高价值的新专辑,取而代之,大量粗陋、甚至连封面都不给单独PS一下的数字单曲大行其道,歌手宣传的媒介成了广告,或是在音乐节目上演唱“别人的歌曲”。这样做的后果是,歌手也许红了,但是没有属于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好歌。想想看有多少歌手(新人尤是)已经在你眼前晃了好几年,你却说不出他(她)到底唱过一首什么?歌手和音乐脱离,那还叫什么歌手呢。为了曝光率将唱片做成名片,关于音乐的要点一无所有,这绝不是培养歌手价值的长远办法。

今年因金曲奖而大热的李荣浩和刘思涵,应该说是这种状况下难得的正面教材。两位都是实力派,感染力、创作力也无可挑剔,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在第一时间交出了完整的个人作品,也就获得了台湾金曲奖的敲门砖。在这个看脸、看噱头的肤浅娱乐时代,两人都用自己的好声音在第一时间抓住了人们的耳朵。李荣浩早是成熟音乐制作人、创作人,自己的专辑当然不在话下;而刘思涵的烟嗓有个性有辨识,专辑整体路线正确,又有歌后师姐提携指导,《拥抱你》的色彩与定位都十分清晰。一张厚重的录音室专辑有多么重要,在这件事上明显地体现出来了。再看去年超级男声华晨宇,新专辑也在内地、台湾同时推出,都是注重作品的良好典范。

在这个看脸的娱乐时代,像刘思涵这样的歌手,让大众从音乐、从作品入手慢慢接受,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说她没有偶像的外表资质,但我们都很清楚,这样的实力派最最重要的资本是作品(而实际上,这简直可以算是相对的优点)。她Adele一般的实力派嗓音在内地绝无仅有,需要靠作品来铺设自己的价值,需要时间来与大众的价值取向慢慢磨合、适应。这是个难熬、或许很漫长的阶段,需要公司、歌手耐心、持续投入,一旦这个阶段过去,就有机会无可取代了。过去的10个月,13首歌,横扫内地各项新人奖,入围金曲奖,如今《走在冷风中》又开始大热,刘思涵可谓是走得稳了。实力派歌手与大众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信赖”,而非用鲜花、糖果制造的欺骗与陷阱。不定位、不求稳,只看重短期经济价值的推广办法,都会把歌手变成短命的摇钱树,最后被害得体无完肤。一代又一代新人不停推出,就连刘思涵出身的“梦之声”都转眼就要第二季,所以,给种子音乐一句忠告,不能受外界影响,该做音乐的还得做音乐,按照你们原来的既定路线走下去就会有收获,成绩已经开始有了,不能浮躁,歌手更加不能浮躁,要看准自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大众会明白你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流行音乐环境变成这样,谁又有什么办法呢。推动时代的是我们每一个人,而变化又往往永不可逆。我们只能知道我们还珍惜什么——我们应该珍惜音乐,珍惜我们还能信赖的歌手,而歌手,则必须珍惜自己。听到李荣浩、刘思涵等等这样优秀的新人,我们多少能找到一点现实的安慰。至少,我们还有这样的音乐人,还有人愿意投入好好做音乐,明天的音乐,还不是一片彻底的迷茫绝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