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怎么与“门”扯上了关系?

作者:爱新闻 BISTU刘梦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11-14 16:38:22

“丑闻”怎么与“门”扯上了关系?

1974年,一场关于中情局(CIA)和秘密事件的小组座谈中,军事分析师丹尼尔·埃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手持《参议院水门事件报告》(The Senate Watergate Report)。(图片来源:亨利·格里芬(Henry Griffin)/ 美联社)

在政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一场小风波就会变成丑闻。尼克松(Nixon)政府的“水门”事件,让美国人的字典中多了一个丑闻事件的专用后缀:“门”(-gate)。

克里斯·克里斯蒂(Chris Christie)的“堵桥门”(Bridgegate),苹果公司的“弯曲门”(Bendgate),以及最近的“埃博拉门”(Ebola-gate)和“玩家门”(GamerGate)……

这些新词让一些语言纯化论者(purists)感到恼怒,但这种现象正是语言本身发展的结果。与语言纯论者的观点不同,语言并非是静止的,我们的大脑不断对语言世界进行分析——分类、精炼、重新制定语言规则。“门”这一后缀的出现仅仅是这种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在正常工作而已。

既然说到“门”这一后缀,那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直接导致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总统辞职的“水门”事件。事件发生地水门大厦(Watergate complex)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市区的一座综合楼宇群,“水门”这一名字的来源很模糊。有人认为过去这里有一片水域,也有人认为这里原先的建筑有一段台阶直通一个小型人工瀑布。但“水门”事件中的“水”,指的是我们喝的水,而“门”这个字眼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实际上,在“水门”事件为人所知之前,这里也不过是一座名字奇怪的建筑群而已。

“门”这一后缀究竟是怎样被人们广泛传播并使用的呢?这就要从语义的演变开始:随着“水门”这一词汇逐渐渗透到美国文化中,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名字,而是慢慢地开始掺杂“丑闻”的意味。

这就是语言学家所说的“重新分析”(reanalysis)过程。从本质上讲,人们认为“门”所指代的意义就是“丑闻”。这是一种溯因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即先知道一个词语的含义,然后才去弄清楚它的由来。

众所周知,“buried”这个单词有两种意思:一是把一些东西放到土中并将其覆盖,二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一些事情。任何一个有英语语法基础的人都知道“buried”一词来源于它的词根“bury”(埋葬)并加上了“-ed”(表示过去时)的词缀。

但有时,这种逻辑在新词和新的词义诞生时也同样适用。研究语言创新用法的人把这种构词方式叫做“词汇逆构法”(backformations)。

英语中的词汇逆构法有上百种。名词“editor”由拉丁语传来,但起初并没有“edit”这个动词。经过重新分析和逆向推论,人们断定“editor”一词是加后缀“-or”后衍生而来的(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于是“edit”便成了动词词根。于是,一个新词诞生了。其他词汇逆构法的例子还有“aviate”(来自“aviator”),“televise”(来自“television”)和“tase”(来自“taser”)。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由名词演变为动词的例子,这也是英语中最普遍的一种词汇逆构法。英语中还有一些其它词性变化特征:由形容词转变而来的动词,如“peeve”(来自“peevish”),由形容词转变而来的形容词,如“couth”(来自“uncouth”),以及由形容词转变而来的名词,如“flash”(来自“flashy”)。最有趣的就是后缀“门”,大多数逆向构词的产物都是一些实词(如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是功能词(如介词,助动词和词缀)。“门”这一后缀也不完全是个功能词——它还保留了“丑闻”的意义。但当实词变成功能词时,就会发生语言学家所说的“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过程。英语语法化中最为大众熟知的例子是“not”一词,它来自于古英语词汇“nawiht”,意思是“没有人”。

要知道,词汇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我们的大脑不断工作,不断分析语言数据,这是无意识的自然行为。母语英语的人在讲话时不会停下来思考怎样讲出一个过去时的句子。

同样,决不会有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分析单词的形式,也决不可能有人来决定哪个单词要保留哪个单词要舍去。那些足不出户的语法学家们(比如你的高中英语老师),认为“门”这一后缀的用法俗不可耐,也不合时宜但这个用法在未来可能也会像“edit”一样频繁使用、习以为常。而让他们恼怒的是,语言的创新就像火星文的疯狂蔓延一样让人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