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徕卡 世纪神话

作者:爱新闻 夏小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11-18 15:05:13

百年徕卡 世纪神话 

镜中自拍(1931年)/ 摄影:伊尔塞·宾(Ilse Bing)

1914年,德国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完成了他第一个新型便携相机模型。在其他摄影师还拖着沉重的感光板和三脚架拍摄时,徕卡相机(Leica)已经可以进行单独拍摄了。即使是早期拍摄的照片,其成像质量也可以同如今智能手机的街拍效果相媲美。“徕卡相机的出现改变了摄影美学,使照片变的更加真实而有生命。”  汉斯·迈克尔·克茨勒(Hans-Michael Koetzle)这样说道。他编写了一本名为《大开眼界:百年徕卡》(Eyes Wide  Open: 100 Years of Leica)的书,并在德国汉堡市(Hamburg)举办了一次徕卡相机摄影展。“徕卡相机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和传统相机截然不同,因为传统的单反相机必须携带一个很大的三脚架,像一件家具一样摆在那儿。而徕卡是一台“37摄氏度的相机”——接近你的体温,因为你会一直带着它,拿在手里,或是贴近眼睛。” 克茨勒向英国广播公司文化频道(BBC Culture)介绍这些划时代意义的照片时说。

百年徕卡 世纪神话

韦次拉尔(Wetzlar)的洪水(1920年)/ 摄影:奥斯卡·巴纳克

“巴纳克发明了徕卡相机。1914年,也就是世界大战前夕,他做出了第一台样机,并很快开始投入摄影。早期拍摄的照片质量好得令人惊讶——不仅成像专业,构图也很好。巴纳克借鉴了二十世纪摄影先锋们所使用的艺术形式与拍摄手法:他在齐柏林飞艇(一种硬式飞艇)上进行空中拍摄;拍摄系列组图,比如这组洪水照片,是徕卡相机完成的首次图片报道。很显然,在1925年,也就是徕卡相机批量生产之前,巴纳克已经能够娴熟地使用这种相机。他留下了大约200张底片,其中不少从未公开过。徕卡相机让他找到了携带底片的新办法——因为相机体积很小,你可以随身携带。”

百年徕卡 世纪神话

纽约(1914年)/ 摄影:恩斯特·莱茨(Ernst Leitz)

“他是公司创始人的儿子:1914年,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带着还没有正式命名的徕卡样机去了美国。他给相机装上了35mm电影胶卷——这可是当时使用的真正的电影胶卷。那真是大大的一卷,他们不得不用小刀切到一米长,然后卷起来放进相机里。过去的电影人正是用这种胶卷来拍摄电影。安装的过程很慢,但拍起照来却非常方便。因此,莱茨才能在纽约的街道上默默拍摄自己的照片,而不被公众察觉。我们可以说,这是历史上第一组用35mm相机拍出的城市街头照片。恩斯特·莱茨并不是一个专业摄影师,却也可以用徕卡相机拍出好照片——这些照片还没达到高水准,但你已经可以看到纽约的生活状态——这证明徕卡相机的可用性很强。1924年,当莱茨还在犹豫是否要为这一相机创立品牌,这一拍摄经历鼓励了他,让他最终决定投产徕卡相机。”

百年徕卡 世纪神话

胜利之吻(1945年8月14日,纽约时代广场)/ 摄影: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

“二战结束了。日本签订投降书的那天,每个美国人都明白战争结束了。当时所有人都疯狂了——曾因希特勒掌权而不得已离开德国的艾森斯塔特对此也特别感兴趣。他跑到纽约的大街上,看见了那个四处奔跑的人。摄影记者们通常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某种预感——如果他们感觉到了什么,就会立刻做好拍摄准备。于是他跟着这个到处亲吻女孩的男人,然后抓拍下了他亲吻一位护士的时刻。艾森斯塔特让自己的徕卡相机保持在一个垂直的角度——这很重要,这样你便可以选择竖拍或横拍。这是诸如禄来福来(Rolleiflex)之类的其他相机无法实现的。这里他拍摄了一张竖着的照片,适合做杂志封面。有趣的是大部分用徕卡相机拍摄的战争照片都是人像: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抓拍的一位正在倒地的士兵,叶甫盖尼·哈尔岱(Yevgeny Khaldei)拍摄的德国国会大厦上的苏联国旗,还有1945年在柏林拍摄的苏联人,以及一些记录越南战争的照片。这些都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百年徕卡 世纪神话

被偷走的剑(1960年,利奥波德维尔)/ 摄影:罗伯特·勒贝克(Robert Lebeck)

“勒贝克在德国《明星》杂志(Stern)工作多年,当时他在比利时的刚果自由邦报道刚果独立。那是个盛大的仪式,国王从比利时赶来——勒贝克同一群记者在利奥波德维尔市(Leopoldville,即如今的金沙萨市)外面等待着。在其他记者乘坐汽车进入市区参加仪式时,他不急不忙地吃完午餐,然后打了个出租车。那群记者乘坐的汽车半路出了故障,因此没能按时到达仪式现场。当国王的车驶过时,只有包括勒贝克在内的少数人得以目睹这一时刻。一名男子随着国王的车奔跑,勒贝克起初以为他是个保镖,并在他靠近时拍了一张近照。不料这时,该男子突然夺过国王的剑,然后转身迅速逃跑——勒贝克继续追着他拍摄。他携带的那卷电影胶片一共可以拍摄36张照片,这在当时显得非常珍贵。因为多数新闻摄影记者使用的仍是格拉菲(Graflex)speed graphic系列相机,缺点是拍一次就得换一次底片,没办法拍出系列照片。拥有一台35mm徕卡相机,你可以连续按36次快门,一张接一张地拍。罗伯特·勒贝克当时就是这么做的。这张照片成了一个象征,讲诉了非洲殖民主义晚期所发生的一切。”

百年徕卡 世纪神话

肯尼亚野马(1964年)/ 摄影:乌尔希·马克(Urich Mack)

“马克当时也是一名摄影记者,他职于《快捷》周刊(Quick)——类似于德国的《明星》杂志和法国的《巴黎竞赛画报》周刊(Paris Match)。当时,他在非洲报道当地的解放运动和茅茅运动。“茅茅”(Mau Mau)是一个反殖民主义的暴力组织,他们抓住了马克,打算把他杀了。马克背靠着,示意搜他的口袋。后来,他们从马克的口袋里找出了他的护照,发现他并非英国人,便把他放了。这次经历对马克的触动很大,他来到这里时,一些摄影师正在为一部电影拍摄野马。他走进马群中央,拍摄包围着他的野马——大部分人在此情形下都会选择逃跑,但经历了绑架事件后的他显得有些茫然。使用徕卡相机时,你可以提前对焦——转动镜头到聚焦范围足够宽,你就才可以不看取景器直接按下快门——马克就是这样进行拍摄的,后来他发现这些照片非常有趣。  这些照片被发表在德国的《TWEN》杂志上,并获得了当年的‘荷赛奖’(World Press Photo Award)。”

百年徕卡 世纪神话

椅上人(1968年5月21日)/ 摄影:克罗德·蒂提翁(Claude Dityvon)

“蒂提翁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摄影师——他与别人一起创办了一家名为Viva的图片机构,想做我们如今所说的‘原创摄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不为新闻媒体工作,只为他们自己工作。蒂提翁用一种激进有力的方式报道了法国1968年的‘五月风暴’(May 68 events)。这次事件就像是一场战争,蒂提翁真实地拍摄了当时的镇压与反抗。他试着把这些照片卖给《巴黎竞赛画报》周刊,但遭到拒绝,他们说‘这是艺术,不是新闻报道’。但这些照片也可以说明当时的情形对戴高乐(de Gaulle)有多么艰难。‘五月事件’可不是学生上街头喊喊口号这么简单,而是充满了大量的破坏和流血事件。这些照片是对传统新闻摄影媒体的一次突破。传统的新闻媒体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已陷入危机——1972年,美国《生活》杂志(Life)倒闭,英国的《图片邮报》(Picture Post)也已停刊。蒂提翁代表的新一代摄影人出现了,他们‘不为新闻界工作,只为自己工作,采用新的图像策略’。2008年,蒂提翁去世,《图片邮报》致电他的妻子,询问是否可以出版那些照片。妻子说:‘不行,40年前你们没有出版,如今我也不会同意。’拍摄这样一组照片,必须得有一台体型小巧的徕卡相机,它足够灵活,携带方便,这样你才能完成需长时间曝光的拍摄任务,比如15秒左右的曝光。徕卡相机有一个类似于窗户的取景器,你可以透过取景器看到被摄对象,这对恶劣环境下的曝光非常有帮助。”

百年徕卡 世纪神话

无题(2001年)/ 摄影:布鲁斯·吉尔登(Bruce Gilden)

“吉尔登是马格南图片社(Magnum)的成员,他已经68岁了,给人的印象却很年轻且精神饱满。他与马格南图片社创始人之一的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风格截然不同。布勒松很神秘,喜欢使用50mm标准镜头且从来不用闪关灯。而吉尔登则相反,他喜欢身处街头,贴近被拍摄者,并且使用闪光灯,因此拍摄结果也就截然不同。这张照片表明,摄影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从小心谨慎的抓拍到带有冒犯的街拍,摄影主题也从轻松变得更加激进——吉尔登正式这种新式拍摄手法的典型。他受日本摄影的影响颇深,还曾去日本拍了一辑名为《为非作歹的黑社会》(Go on yakuza the criminals)的系列照片,记录了东京的犯罪和卖淫活动。布勒松与吉尔登照片中所表现的道德伦理倾向也许相似——他们都想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好,都希望对人类有更好的理解。但两人的拍摄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截然不同。”

百年徕卡 世纪神话

娜娜(1961年,巴黎皮加勒区)/ 摄影:克里斯多·斯特赫尔姆(Christer Strömholm)

“斯特赫尔姆是一名瑞典摄影师,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居住在法国巴黎。他接近了一群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外的异性装扮癖者。通常情况下,想要接近他们是非常困难的,但斯特赫尔姆很年轻,好奇心也强,还有些放荡不羁,他被获准进入这个圈子。他对这群人做了一系列的报道。因为徕卡相机安静且人性化——声音不大,体积也不大,看起来不会像一杆枪——被拍摄者面对徕卡相机时会更加放松一些。你也需要与你拍摄的人物拉近关系。在远处进行偷拍的效果肯定不如跟成为拍摄群体中的一员那样好。当你离他们很近,当他们意识到你在拍摄并允许你拍摄时,效果会完全不同。布鲁斯·戴维森(Bruce Davidson)曾在1959年拍摄了一组出色的关于布鲁克林区盗贼的图片。当时他与这些人住在一起,他接近他们,一天到晚和他们在一起。这和在某地拍几张照片就离开完全不同。在这种拍摄任务里,你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百年徕卡 世纪神话

无题(2014年)/ 摄影:朱莉娅·拜尔(Julia Baier)

“通过徕卡的取景器,你可以获得良好的构图,你能拍出像亚历山大·罗德琴科(Alexander Rodchenko)一样的新视角。罗德琴科会登塔拍摄,从上往下拍,再从下往上拍。你可以在火车、汽车或者飞机上进行拍摄:对现代人来说这很常见,因为我们有了手机,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拍。但徕卡相机是一个颠覆性的产品,就像如今的手机一样。如今的徕卡相机依然在市场上有着重要地位:电子徕卡相机依然很人性化,一些战争摄影师告诉我,你用一台徕卡相机进行拍摄时,看起来就不太像是专业摄影师。身处危机的人们不会马上认为你是一位职业摄影师,因为你的相机很小,他们觉得只有用大相机的才是专业的。据我所知,如今很多新闻摄影记者仍然使用徕卡相机进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