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1985年前?那么你就是“数字移民”

作者:爱新闻 BISTU富静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4-11-26 11:27:35

出生在1985年前?那么你就是“数字移民” 

2014年最佳新音乐听起来使人倍感孤独。作为一个坚定奉行科技发展带动音乐变革的人来说,我认为这是有原因的:现在顶尖的艺术家都是在夜间用笔记本电脑或者在家庭工作室独自工作的(做音乐的收入不多,所以他们需要白天干其它工作)。顺便说一句,这不是一个定性判断。像以前一样,新音乐作品都很棒——但我相信,在怎样的环境下创作音乐可以依稀在音乐中找到印记。
听着英国朋克乐队“冲撞乐队”(The Clash)的音乐,夹杂着其它的一些声音,你会从音乐中感受到他们的文化脉络的印记。与现在的声音(像亚撒色 (Azekel),科维斯 (Kwes) 和德普特福特哥特(Deptford Goth)这样的艺术家)几乎是相反的——他们不会无精打采并在夜晚工作,在清醒和沉睡之间魔力般突然成入睡状态,偶尔成为幽闭恐怖症患者 。这样的音乐听起来像是与世隔绝。它用音乐和歌词诉说夜晚的现代城市,现在这个极具创意的团体已经分道扬镳了——这既是出于财政方面的考虑也源于个人主义文化。在当地的排练室和录音室的日子都一去不复返——因为房价飞涨,技术又在进步。(尽管科维斯 (Kwes)还保有一套房子,现在那已经改建成集装箱)。

不过本周,我开始考虑令人倍感孤独的音乐的一些事情,还有我与其之间的联系。科技仍然是其根源所在——实际上这个观点是出于一本关于科技的书。迈克尔·哈里斯(Michael Harris)的著作The End of Absence,这应该是所有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必读书籍之一(其他对科技感兴趣的人也可以读)。哈里斯在书作里的话题就是我们——“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也是保有互联网出现之前世界记忆的最后一代人。哈里斯写道:“我们在这短暂的历史时刻……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网络以前和网络覆盖世界之后的差异……我们感觉到强烈的不同,也是一个让我们的后代们感觉最难理解的差异。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白日梦,也没有孤独。”

这本书是对安静乐趣的颂歌(没有噪声,干扰,娱乐,其他人和数字化产品)。书中提及了一系列问题:我们是否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还记得吗?“连续走神状态 ”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脑部化学?我们天生的心烦意乱可能是进化的必然,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它是否能摧毁我们就像我们对脂肪和糖的态度一样,这对古人同样奏效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非常有趣,不像大众认为的类似勒德分子(luddite )的观点。(勒德分子他们代表儿童和工人权利,所以实际上勒德分子还获得了些许称赞——不是因为他们对科技的抵制)

我一直在全神贯注地读这本书,不知不觉夜幕已悄然降临。我才意识已经看书很久了。我想我的生活就像是数字移民一样——我不属于现在所居住的地方,但我的孩子却属于这。我要告诉他们我是从哪里来?我会向他们描述我所喜欢的音乐以及我为什么喜欢它:它描述和模仿孤独的美。你可能认为我很突出;也许我是吧。我确实花了很多时间做白日梦。我从小就知道怎么做白日梦。

译者注:digital native: 数字原生代,是指那些土生土长在数字时代、自小与网络、手机为伴的人,在中国就是95后。相对的digital immigrant:数字移民,就是指出生在95年之前,成年后才接触互联网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