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三里屯、五道口……北京的地名处处藏着大学问。30日,北京启动地名普查宣传活动,将建立地名数据库,规范地名应用。
30日,“开展地名普查、弘扬地名文化”主题活动在京举行。在王府井大街步行街上,北京市规划委工作人员向中外游客发放地图折页等宣传材料,讲解京城地名背后的故事。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很多地名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些部门记录的“家谱”已经难以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今年7月,国务院启动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持续到2018年6月),北京也成立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市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由市规划委和市民政局共同牵头组织实施。
“要对不规范的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北京市规划委综合业务处副处长郭健说。他表示,本次普查主要任务是,查清地名的属性信息和地理实体的相关信息,对有地无名的重要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重要地理实体设置地名标志等,加深民众对本市典型地名文化的认识。
郭健表示,与国家1:50000的普查要求相比,北京的精度将更高,普查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两个门类,包括陆地水系,陆地地形,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非行政区域,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的11个大类的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
据悉,目前本市已经制定了《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对普查的范围、任务、工作机制、各部门职责及具体进度安排等已做了明确要求;将建立完善市区(县)两级区划和地名数据库,加强北京市地名资源的信息化服务建设,组织开展本市标准地名的图、录、典、志等出版物的编纂工作,并建立地名普查档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