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尔韦特·戴维:毕加索的灵感缪斯

作者:爱新闻 闵芮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1-20 00:28:45

西尔韦特·戴维:毕加索的灵感缪斯

十九岁时,风华正茂的西尔韦特·戴维(Sylvette David)邂逅了暮景之年的毕加索。他为她着了迷。在西尔韦特系列作品中,毕加索用画笔定格一切,西尔韦特成为了永恒。

弗朗索瓦兹·吉洛(Françoise Gilot)出生于1921,是法国知名画家、畅销书作家。1944至1953年曾与毕加索同居。她既是毕加索的情人,也是他艺术创作的“缪斯女神”。吉洛描述,毕加索就好比法国传说中的“蓝胡子”,传说这位贵族出身的“青须公”是一位连环杀手,谋杀自己的多任妻子。在自传回忆录《与毕加索共同生活的岁月》(Life with Picasso)中,吉洛回想起走访这位艺术大师居所的经历,那是一栋位于巴黎西北市郊的波舍鲁城堡(Châteaude Boisgeloup)。“我忽然有种感觉,如果我窥探他的衣橱,会发现六个勒颈而死的前妻。”她写道,“他似乎有着某种‘蓝胡子’情结,把这些女人珍藏在他的私人博物馆里,然后砍掉她们的头。”

这话或许有些道理,在毕加索众多的女性伴侣中,几乎没有人幸福终老。他的情妇玛丽·特里萨·沃尔特(Marie-Thérèse Walter)以及第二任妻子杰奎琳·罗克(Jacqueline Roque)均自杀身亡。但是,有一个女人,尽管也被卷入了毕加索错综复杂的生活数月,但毫发无伤地幸存了下来,她就是西尔韦特·戴维。

他们初识于1954年的春天,毕加索年过七十,是一位多产的画家,这位享有盛誉的国际名人当时住在尼斯的蓝色海岸(Côte d’Azur)。在小镇瓦洛里(Vallauris)的富尔纳大道(Rue du Fournas)上,毕加索有一间工作室。也就是在那一年,毕加索被西尔维特深深吸引。这位十九岁妙龄女郎,梳着高耸的金色马尾辫,是多么与众不同!早在几个月前,西尔韦特与未婚夫托比·耶利内克(Toby Jellinek)搬来瓦洛里,与她母亲同住。托比是一个先锋派家居设计师,开了家自己的工作间,离毕加索的画廊并不远。每当来见未婚夫时,西尔韦特都会从毕加索窗外走过。

西尔韦特的肖像

西尔韦特第一次正式遇见毕加索,是毕加索向托比订购了一组椅子。随后托比和西尔韦特一起把这些椅子送到毕加索简朴的瓦洛里山间别墅。几周后,西尔韦特坐在制陶厂的台阶上,和朋友们边抽烟边品咖啡。此时,她看到在毕加索画廊隔壁的墙上悬挂了数幅画作,其中有一幅十分简洁,画着一位梳着穗刘海和马尾辫的年轻女人,正是她自己的肖像,是毕加索凭记忆画的。“那幅画好像一个邀请。”西尔韦特日后回忆道,接着她和朋友们去敲了他的门。

毕加索见到西尔韦特简直欣喜若狂,立刻上前用拥抱了她。他叫道“我想要为你画像!画西尔韦特!”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毕加索说服西尔韦特时常来他的画室静坐。在四月到六月间,毕加索用不同的材料集中创作了六十多部西尔韦特肖像作品,包括素描、雕刻和28幅油画。令人惊讶的是,也许这是毕加索首次临摹一个模特而创作出的成功作品,也是他有史以来第一次就一位女性而集中创作。

那年夏天,这组完成的作品在巴黎展出后,引起了各国人们欣喜若狂的评论。人们为这一系列作品所展现的多才多艺惊诧不已。西尔韦特系列作品的色调多为黑、白、灰,注重细节的自然主义肖像以及试验性的立体派写生,都囊括其中。人们也好奇这位羞涩又前卫的年轻美人,究竟同毕加索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生活》杂志称,毕加索的创作新纪元开始了!他的“马尾辫时代”!

各种评论接踵而至

尽管如此,艺术史学家对毕加索的西尔韦特系列一般不予置评。毕加索遇见西尔韦特的时候,他的个人生活正是一团糟。头一年夏天,与他育有两个孩子的伴侣吉洛离开了他,她也是第一个弃他而去的女人。受了伤的毕加索脆弱无比,精神上的压力使他濒临死亡。但是从西尔韦特的朝气与活力中,毕加索找寻到了慰藉。

他们从没发生过肉体关系。西尔韦特是如此的羞怯,甚至从未让他画过裸体肖像。在与杰奎琳·罗克开始新一段感情之后,西尔韦特渐渐淡出毕加索的创作。1961年毕加索与罗克正式结婚。因此,西尔韦特系列作品,总是被视为一首蜻蜓点水般的小插曲,缺少毕加索的个人色彩。批评家们认为艺术家的情感并没有投入到主题中去。有些探求过甚评论家说,这组昙花一现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主流的严肃作品。在很多幅油画中,西尔韦特穿着未婚夫设计的连帽风衣,胸前绣着巨大的纽扣,还有她紧紧扎住的马尾辫,这些都是严肃艺术作品的特点。

德国不来梅艺术馆(Kunsthalle Bremen)馆长克里斯托夫·格拉恩伯格(Christoph Grunenberg)并不同意此说法,有一半的西尔韦特系列作品正在该艺术馆展出。“评价这一系列作品缺乏情感投入是非常肤浅的主观断论,”他说,“我不认为人们可以把毕加索贬低成像嗜惺的吸血鬼一样,以女人和作品为生。”

“也许正是西尔韦特拒绝了毕加索的引诱,才使他不得不见她。因为他没能征服她,所以他需要在画布、在画纸、在雕塑中征服她。”馆长说,“即使是在那些非常简略的人物速写中,在他试图捕捉西尔韦特的少许线条和笔触中,伟大的艺术性也得以显露。所以在看这些列作品时,应当非常严谨,不能妄下断论。”

对格拉恩伯格而言,西尔韦特系列作品是毕加索“精湛艺术技艺的佐证”,“由此他从一个风格跨越到另一个风格”。此外,格拉恩伯格还相信,从西尔韦特油画中应运而生的打褶金属雕塑更具开拓性。“一时间,毕加索回到了他用金属箔板创作的时期,就像他创作立体艺术作品集《吉他》(Guitar 1914)时一样。”“而现在,他以创新方式加以运用,引发出一个关于绘画与雕塑的有趣探讨:金属雕塑宛若从画布中走出,成为了三维立体的塑像。”

在创作近半世纪之后,西尔韦特主题系列作品以莉迪亚·科伯特(Lydia Corbett,即西尔韦特·戴维,1968年改名为莉迪亚)之名,在伦敦弗朗西斯·凯尔画廊(Francis Kyle Gallery)展出。莉迪亚本身就是一名画家,此次展览也为庆祝她八十周岁生日。莉迪亚仍对毕加索有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几年前在英格兰西南部的德文郡,我曾在她的画室同她见面。在一个她叫做“记忆夹子”的磨损不堪的手提包中,她用手指掠过里面的一页页内容。那里面满是杂志报纸的剪页还有一张张黑白照片,全都记录着她与毕加索在一起的时光。她说自己“发自肺腑感动,永远无法表达完对他的感激之情。他使我不朽,我就像蒙娜·丽莎一样。真是难以置信,你觉得呢?”

关于作者:

阿拉斯泰尔·苏克(Alastair Sooke)是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