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总会留恋那些旧时光里的美好?

作者:爱新闻 施雨静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1-29 10:51:53

我们为何总会留恋那些旧时光里的美好?

那些年,老师们戴着学士帽讲课

如果你还在为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感到焦虑不安,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西方文明最终不会彻底走向灭亡。我们之所以惶惶不安,不过是思想观念作祟而已。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人类动物园》(The Human Zoo)栏目报道,一项调查显示,七成英国民众认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事实上,从整体上来看,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加富有、健康和长寿。

人们这种毫无根据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衰落主义”(declinism)。专家们认为,“衰落主义”的诞生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最鲜活的记忆凝固在15岁至25岁之间。相比往后略显单调乏味的生活,年轻时旺盛的精力以及对新事物的跃跃欲试会引发一种“记忆隆起”现象(memory bump,指人对于生活经历的记忆曲线不同于传统的回忆量递减的遗忘曲线,反而是对发生在一生中第二个和第三个十年之间的经历回忆数量增多)。

“衰落主义”,也就是电影《美好旧时光》(Good Old Days)中所谓的“怀旧”,其实并非新生事物。心理学家委婉地称之为一种不可控的精神缺陷。政客们讥讽它却又害怕它。正因为如此,他们不停地诋毁联合王国独立党(Ukip)的“怀旧”主张——希望能重回历史上从未真正存在过的不列颠伊甸园时期。

史学家们也不买怀旧主义的账,认为这是一种集体妄想。罗伯特・图姆斯(Robert Tombs)的《英国人和他们的历史》(The English and Their History)一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诠释英国人的历史。他认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英国完全陷入了一种有失偏颇的“衰落主义”思潮。诚然,我们失去了一个帝国——但是它庞大笨重的身躯再也不能为我们带来大量的财富。是的,不列颠不再是海上的霸主。但那是因为我们再也不需要一支庞大的海军队伍去保卫早已不存在的帝国。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图姆斯认为不列颠根本未曾衰落。帝国衰败的恐慌发生在二战后,当时美国和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超英国。但是随后不久,英国便迎头赶上。

所有的一切都如此振奋人心。然而,作为一个“怀旧病”的终身患者,我忍不住要辩驳几句。“衰落主义”,如同“悲观主义”(pessimism)一样,并非都是一派胡言。前进的过程总是有得有失。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总爱追忆他们的年少时光:外户不闭,邻里修睦,不义有所伸张,师道得以传承——这一切曾经都是现实。

过去与现在究竟孰优孰劣?这场战役中注定存在牺牲品。举个例子,大量职业女性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再也无法履行许多邻里间的传统职责。在我看来,如今这个时代,优点多于缺点,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缺点的确存在。

说一千道一万,权衡时代进步的利弊得失,怀旧主义无法捍卫,也难以消除。它并不是一种知性的错误,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调整策略。在现实黯淡无光的时候,能带给你温暖的依靠。“怀旧”(nostalgi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nostos”和“algos”。前者意为“回家(homecoming)”,后者代表“疼痛(pain)”。它也的确能让人产生一种思乡之情——对于安逸之地的渴望。

我成长于极端丑陋黑暗的70年代,早在拥有属于自己的“记忆隆起”之前,我就一直生活在怀旧的避难所里。我从书本中抢夺着前几代人的记忆。《雇工宴席》(Beano)《七个小神探》(the Secret Seven)《我们岛的故事》(Our Island Story),这些书让我拼凑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而非满目疮痍的现实。那里有勇敢的骑士,戴着学士帽的老师,还有享受下午茶时光的丰腴女管家。

如今的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知道了贫民窟的存在,看到了残酷的刑罚,也了解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我很高兴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平等的时代,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旧日时光的巨大魔力。那些旧时光里的美好,或许根本没有意义,却给我一种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