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正利用人工智能写小说和短篇故事,这似乎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情景。但这是否可行?荷丝巴·安德森(Hephzibah Anderson)为您报道。
人工智能早已令科幻类和幻想类小说作家着迷。亚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伊恩·M·班克斯(Iain M Banks)都曾将这些元素引入自己的作品中,但现在,如此未来愿景将很快变成现实。人工智能开发者,谷歌工程开发总监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的最新报告预测,2029年计算机将比最聪明的人类更胜一筹。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与贝宝(Paypal)和特斯拉(Tesla)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很显然认为雷惹了大麻烦了。今年年初,二人均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应对智能爆炸所带来的人工智能进化威胁负责。
至少小说家没什么可害怕的,或者你认为他们没什么可害怕的。在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所著的《一九八四》中,穷人读的便是由机器所写的书,不过机器很难取代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毕竟,我们阅读文学作品,部分原因是为了加深对人类状态的认知,而这就像作者的创造力是源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一样,无论是情感上的,感官上的或者其他。哪怕是人类从一张白纸慢慢意识到重尝孩提食物的意义,又或是严冬放缓了他严酷的手腕时,感受初春第一道阳光。这种种体验,都不是区区运算程序所能企及的。因为这些原因,一台机器永远不可能与有血肉之躯的小说家抗衡。不是吗?
不,它可以。未来学家凯文·华威(Kevin Warwick)回答说。而且不止可以,它可以做得更迅速。(怀疑的人必须得记得一点,华威教授准确的预言了自主作战飞机的发明。只不过我们碰巧称其为无人战机。)现在,软件系统可以开玩笑,可以调情,也可以作曲(一个名为艾米(emmy)的软件在一个早上的时间写了五千首曲子),也会创作视觉艺术。1983年开始,它们也写过勉强称得上算诗的作品。一个名为雷克特(Racter)的软件写了一部名为《警察的胡子是半成品》的实验性的书。计算机实际上也可以执笔整部小说,只不过成品并不是我们愿意随时拜读的东西罢了。把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的故事用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的风格写出来已经是足够有趣了,再加入点亚历山大·普罗科波维奇(Alexander Prokopovich)2008年用算法写的小说《真爱》( True Love),你会发现类似这样的文段:凯蒂长时间无法入睡。她的神经被两根弦绷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