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认为,《忠勇之家》(Mrs Miniver)表明有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支持反法西斯战争。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档新节目对这部家庭剧如何改变历史进行了探究。
《忠勇之家》中的特丽莎·莱特(Teresa Wright)与理查德·奈伊(Richard Ney)(图片来源:画报出版社/Alamy)
“我们会来的。我们会炸掉你们的城市。”《忠勇之家》中,一名德国飞行员愤怒地说。他凑巧被击落在一个英国小村庄。在这部家庭剧为主调的影片中,他的这句话即刻向人们展示了二战的恐怖。
这部电影于1942年6月公映,并于次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在民众普遍支持孤立主义的情况下,这部电影被当做是美国支持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大例证。BBC的一档新节目探究了好莱坞为何在多年不愿明确表态之后,突然决定加入反纳粹一方。
电影评论家大卫·汤姆森(David Thomson)对节目主持人保罗·甘巴奇尼(Paul Gambaccini)说:“好莱坞用极其不体面和懦弱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当时,好莱坞被逼入了艰难之境。出于维持欧洲市场运营的原因,他们不希望发生战争,因此,在意识到战争不可避免之前,好莱坞一直表现虚伪。”
《合作》(The Collaboration)一书作者本·厄兰德(Ben Urwand)指出:“许多电影编剧是犹太人,他们希望好莱坞高层能同意制作反纳粹电影,揭露希特勒在德国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但在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只由那六七个人说了算,由他们决定可以拍什么电影。那时,剧作家的权利少得可怜。”
即便是在二战初期,好莱坞也只会放映那些在不直接攻击纳粹的前提下支持同盟国的影片。甘巴奇尼在节目中说道:“当制片人人西德尼·富兰克林(Sidney Franklin)让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导演《忠勇之家》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时,美国还没有站队。对于今后是否支持同盟国,也完全无法确定。”
《忠勇之家》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如果打仗了,那就是‘再见了,玫瑰’。”这样的一本书刚好满足条件。该书取材自英国女记者的通讯报导集,把故事背景设定在战后方,以家庭为题材。然而,威廉·惠勒却将其改编成了完全不同的“猛兽”。
出生在法国洛林阿尔萨斯(Alsace-Lorraine)的惠勒似乎比他的好莱坞同事更早了解到希特勒统治的威胁。他不打算采取怀柔方式。很多年后他说:“我不是在贩卖战争,我只是对美国民众支持孤立主义表示担心。《忠勇之家》很明显是一部宣传电影。”故事讲述了一个原本在肯特(Kent)过着幸福生活的家庭如何学习应对战争:米尼佛夫人(Mrs Miniver)的儿子去了前线,丈夫参与了敦刻尔克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而她自己则必须应对被击落到村庄里的一名德国空降兵。
惠勒改动了原作,把原本备受大家同情的战争受害者德国空降兵改得更具侵略性。汤姆森告诉甘巴奇尼:“惠勒通过语言和拍摄手法加强了这个角色的特点。实际上他真的把这个角色变成了纳粹。据说,路易斯·梅耶(Louis B Mayer)看到剧本时非常震惊。据传当时惠勒对梅耶说:“梅耶先生,你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吗?这个角色就是目前形势的一个缩影。”
事实证明,到了这个时候,梅耶已经无法再避免与纳粹政权之间的对抗了。在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的反纳粹电影《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呼声高涨之后,《忠勇之家》公映了,6个月后美国加入了战争。同盟国抓住了这个机会。“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Roosevelt)几乎立刻督促米高梅公司(MGM)在全美影院放映这部电影。”帝国战争博物馆的特里·查明(Terry Charmin)如是说,“据说,丘吉尔称其价值堪比五艘战舰或五十艘驱逐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