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剧照
说起21世纪杯演讲比赛的创办背景,中国日报原副总编辑黄庆曾谈到是来源于对西方世界的接触:它们不仅拥有发达的媒体还拥有悠久的口语传统,构成了他们国家的软实力。演讲确实是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文化维度,对于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恐怕就在于中国留学生在外国留学时频频要准备的presentation和我们看到的各种人物的公众演讲。
演讲的传统
西方演讲的传统如果从历史追溯起来,可以让人想到苏格拉底的广场提问,一直延续到近代林肯《葛底斯堡演说》、马丁•路德•金耳熟能详的《我有一个梦想》、再到奥巴马的change和卡梅伦去年九月飞赴苏格兰对其做出的挽留演说。
从空间上来看,它不仅横亘在政治领域,商业、科技直至娱乐圈都离不开演讲文化。
英美领导人的入职和去职演讲总是新闻的重要事件,英国的议会辩论会在电视转播。以演讲为主题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再次凸显了演讲文化的不可或缺,其震撼人心、其凝聚人力。
商业大佬走上前台,为自己的产品“带盐”,这一招曾经作为英语老师的马云运用得颇为熟练,不论是幽默还是个人故事,都揉进了公司战略和观众的眼神中。
以“平等、开放”为本的互联网科技领域,每一次的新品推介也都是一次演讲或者说公开表达。“互动”这个互联网关键词也体现在演讲中。
再到娱乐圈大小颁奖礼面对无数镁光灯需要做出的获奖感言,真情流露中又有真理展现。最近备受推崇的艾玛在联合国为男女平等所做的演讲,深刻有力的讲稿和真实有力的讲演,不禁让人高喊:“格兰芬多加十分!”
国人二十年对演讲的理解变迁
含蓄的中国人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将演讲或者说公开表达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敏于思而讷于言”在东方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学校举办的各种演讲比赛、工作要做的述职演讲、甚至是公开表白,才发现我们好像拉了一课。
Presentation是西方大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而且是从小就培养这个技能。西方社会对演说的重视可谓是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如今在中国的校园中演讲、presentation也愈发普遍。
另一方面,我们进入一个愈发个性化、表达的社会。
2013年《超级演说家》在众多歌唱和明星真人秀类综艺节目中异军突起,再次将演讲凸显到一个全民话题。正像李咏导师在第二季节目中对选手的经典点评来说: “声音本身是没有重量的,正是有了思想,声音才变得掷地有声。”
口头传统是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思想,让它是可以表述、可以影响和感染听众的。而这种能说出来、表达出来的文化可能还会进一步改变中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文化,使之走向更加科学理性。
什么在催生演讲文化——现代人必备能力
西方拥有悠久的口头传统恐怕和它的文字系统亦关系密切:西方的拼音文字,重视听觉语音;而中国的象形文字,偏重字形。西方的语言更像一种听说的语言。
对于演讲文化的轰轰烈烈来临,又和席卷而来的媒体变化有关。尼克松之所以输给肯尼迪,有相当原因被认为是收音机、电视兴起后,后者年轻英俊而口才甚佳。视频化、全媒体时代,望着那渐渐失去绝对主角光环的纸媒,口语表达被切切实实提到了显耀的位置。
西方世界拥有比较悠久的谈论文化,从苏格拉底的广场到海德公园的演讲角。而中国也日益进入了一个个性化时代——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讨论说服的氛围,尽管可能更多地还是在微博微信上。
演讲,已经不仅仅是西方传统,更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一次演讲谋篇布局和良好表达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