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石明坚持中国民族歌剧要想走向世界首先要扎根本国本民族

作者:文综铎 何可尧
2015-04-29 17:32:39

柳石明坚持中国民族歌剧要想走向世界首先要扎根本国本民族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和表演艺术家柳石明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呼吁音乐人唱响中国声音、演好民族歌剧,让中国的歌唱艺术真正成为世界的文化瑰宝。

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路辉煌和文革时期的一袭风雨后,“民族歌剧淡化了”;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里我国音乐人做了不少探索,有所斩获,但严峻的现实是,“民族歌剧越来越难了”。

这位从1962年起到80年代初、曾和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李谷一搭档演出过二十来部民族歌剧和音乐舞蹈史诗的老艺术家,说起歌剧来也蹙眉疾首。他直言不讳:“淡化和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从事民族歌剧的优秀作曲家还为数不多。”

按理当今的作曲家在国内外的正规院校接受过专业训练,技艺应该比前辈精湛。遗憾的是因为他们学的那一套基本都是西洋的作曲技法,实际创作中很容易往洋曲那儿靠,出来的歌剧往往是西洋歌剧的结构和旋律。在实际演出过程中,演员一张嘴唱就是美声。哪怕全都用中国字,恐怕国内听众也听不清楚。

另外一种尝试是把民族题材的歌剧用洋唱法、洋作曲方式去演示。他说,这种演绎少了民族味,让他这个年代的人比较难接受。

“唯一的办法就是作曲家走进生活,能够打心底里热爱自己民族的东西,”柳石明深有感触地说。“我真正觉得是这样:外国人也喜欢我们本民族的最好的东西。”

现在的作曲家们热爱的是心中的艺术,是他们的空中殿堂,可能不大考虑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然而,柳石明强调,“我们一定要立足于中国的老百姓能不能接受你这个。中国老百姓要是接受不了,那你就是再有学问,你世界级的,也没办法。”

中国民族歌剧要想走向世界,首先要扎根本国本民族。“要让民族歌剧的题材是中国的,曲子充满民族韵味,唱法中即使借鉴西洋美声也还是要吸收后再造成中国的,”柳石明说。“这才是响当当、亮堂堂的中国风,走遍天下都是通透的中国味儿”。

国外的演出经历更增强了他的民族自豪感。1997年一批老艺术家去美国演出,和华盛顿交响乐团联合演出庆祝香港回归。美国交响乐团打破惯例为他们演唱民族歌曲伴奏。他说,“我那次唱了《乌苏里船歌》和《赞歌》。尤其是《赞歌》,里边的长调让美国人觉得太神奇了,因为这种唱法他们没有。这种长调把声带随便地在那里抖搂,他们的唱家一般地不敢这么用。这种东西让国外非常新奇。他们国外从来没有中途给人家鼓掌的习惯,但是我唱完长调之后他们都给我鼓掌。

他到俄罗斯,听众也是喜欢真正中国的歌、中国的曲。

“如果我们去唱意大利歌,我们可能是业余水平。你只有拿出你本民族最好的东西来,人家才真正承认,噢,这是中国的。”

柳石明坚定地说:“通过在国外演出和跟外国朋友接触,我就深深地体会到:我们自己一定扎根自己本民族的。至于用什么手段方法,那还是咱自己的事儿。但是要坚持咱自己民族的。”

柳石明说,他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王增福等声乐老师的教诲和他自己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梁峻岭说,柳石明把《一个美丽的传说》、陕北民歌《有吃有穿》和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等民歌民曲演绎得淋漓尽致、把自己的歌唱艺术锻造得纯熟轻灵、各种风格都得心应手,是因为他坚持把西洋美声改造成适合本民族的唱法,加上戏曲、曲艺的走韵和民歌的味道,自成一体形成典型的中国唱法。

柳石明不反对学习外国的东西。“但是学习只是借鉴,你拿来还是要为中国的老百姓服务的。

“这一点,恐怕是有些作曲家和个别的唱家没闹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