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英式“下午茶”的起源

作者:爱新闻 徐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7-21 11:35:29
上海英式“下午茶”的起源
 
 
喝茶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特定组成部分。中国人对这方面的了解,就像外国人对喝咖啡的了解一样的充分。但是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都市,情况看似并非如此。

在一些大型餐馆和酒店,最流行的饮料通常是英式下午茶。如今在城市中,通常就是2到4个衣着整洁的女性聚在一起,一边享用三层塔茶点,一边品着英式红茶。

三层塔顶层通常是美味的糕点;第二层是涂上果酱再用奶油点缀的司康饼,而最底层通常是三明治。

据英国的朋友透露,司康饼是下午茶的主要组成部分,甚至被视为是衡量下午茶真实性及品质的标准。

在中国的其他地区,人们不会以如此精细复杂的方式喝茶。

人们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喝茶,可以配点心或食物,也可以没有。即使是有小吃,也通常只是点心或南瓜子。在许多地方,退休的人们喜欢边打麻将,边喝上一壶绿茶。

除了氛围和小吃的不同外,另一个区别则是价格。在上海市中心,经典的两人英式下午茶平均花费400到800元不等,而在其他的城市,你只需花上100元,就可以享受到点心和茶,有时候还有一张桌位供你打上几小时麻将。

但是,为什么在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里,却显得不那么中国化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翻翻看史书了。

大约在170年前,上海作为一个贸易港口对外开放,而英国是第一个在这个城市建立租界的国家。1845年11月,英国领事与清政府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

租界地区包括从黄浦江东岸到上海南部的洋泾浜以及上海北部的李家场。次年,清政府与英国进一步达成协议,将边界道路(如今的河南中路)作为西部边界。

英国人和中国的居民住在了政府分配给他们的地方,只有外国人才能获准在租界内盖房子。1854年7月,英国、法国和美国迫使当时的总督签订第二份《上海土地章程》,该法规由这三个国家的大使和领事们共同拟定。

条约中包括统一派兵驻扎,征税以及设立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这些特权进一步使这个城市变成了“国中国”。

随着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爆发,大量中国老百姓搬进了租界以寻求保护,就此造就了一个种族多元化的社区。

人们来到这些外国租界里,发现到处都是各种外国语言、建筑、风俗、美食等等,而“下午茶”也在这其中。

相传,由于英国的贝德福德公爵夫人,喝下午茶这种习俗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大约就在那段时间,在一些稍微富裕的家庭中出现了煤油灯,在晚些时候吃晚餐(大约在下午8点到9点)开始盛行。

当时每天仅仅就两顿饭——一餐在上午十点左右像早餐那样,而另一餐就是在下午8点至9点时吃的晚餐。

故事是这样的,公爵夫人发现她自己有“怪异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两餐饭之间相差时间太长造成的饥饿疲劳),因此她决定邀请一些朋友来吃点什锦小吃和茶。

有关下午茶的想法就开始在上层社会流传开,成为那些想要打发时间的女性们最喜欢的消遣方式,并在其他社会经济阶层流行,正如我们在上海街头看到的那样。

上海英式“下午茶”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