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约翰逊(Johnson)发表了一篇文章,审视了“性别歧视”与“厌女症”问题。文中重点列举了一些令人沮丧的论据,证明我们仍没有完全摒弃陈旧的性别观念。但也有好消息。过去十年内出现的一批新词表明,英语世界中的直男可以做个更加灵活变通的男人。
十年前,我们目睹了大卫·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等人物的崛起——那些喜欢华丽的饰品、爱抹发胶的直男(哪怕他们属于体育运动这样的传统男性领域)。媒体创造了“都市直美男”(metrosexual)这个词来形容他们。不过,这个词并未久盛不衰: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中,该词的使用频率于2004年激增,而后就明显下降。
但这也许是因为后来又有更具体的词汇应运而生,能够充分描述“都市直美男”生活的各方各面:体毛修剪(manscaping)——精细地护理身体毛发;男版手拿包(man-purse,之后演变为murse)——一种装手机、钱包和钥匙的小包,防止时尚裤装口袋塞得过满而影响外观;男士护甲(man-icure)——这个词的意思应该很明显了;男士凉鞋(mandals)——“都市美直男”休闲时所穿的凉鞋,等等。
但是,一个更大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网上的一组老照片引起人们追捧,展现了过去的美国男人是多么频繁而随性地触碰彼此: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们紧握着对方的手拍照;头发斑白的牛仔挽着手臂坐在一起;还有的男人坐在男人腿上拍的照片,数量惊人。然而,这样的照片在20世纪中期之后却变得罕见。罪魁祸首就是恐同症:随着同性恋男人展露到公众视野中,他们遭到辱骂,英语世界(虽然不仅限于这里)的男人们开始避免任何身体接触,以免有人会认为他们有同性恋倾向。
即使这样,同性恋也在过去的15年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先是在公众视野获得关注度,之后又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民主国家获得了结婚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在工作场合免受歧视,此类种种。之前,许多社会保守人士预测,世界一定会像《圣经》中的索多玛与蛾摩拉城一样毁灭。但是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这对直男来说也是种解脱。
事实证明,直男们对彼此间热切、亲密关系的需求从未消失,从表达这种关系的词汇热烈爆发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流行文化是一个主导因素:最近,经济学人网站上的普洛斯彼罗博客(Prospero blog)在同一周内发布了两篇影评——《秘密特工》(The Man from U.N.C.L.E.)和《旅程终点》(The End of the Tour)。我们的影评人断定,两部影片本质上展现的都是“兄弟情”(bromance)——每部影片的核心都是男性友情。“兄弟情”这个词因2009年上映的电影《寻找伴郎》(I Love You, Man)而走红。维基百科(Wikipedia)将这部电影直接描述为兄弟情喜剧(bromantic comedy),未加任何引号。2014年,兄弟情喜剧这一电影类别也在维基百科上也有了自己的词条。
围绕着兄弟情,又产生了其他相关词汇。《寻找伴郎》同时捧红了“男人洞穴”(man-cave)这个词,意思是只有男人可进入的房间。美剧《明星伙伴》(Entourage),一部讲述演员和朋友们追逐美丽的好莱坞明星的直男幻想剧,同样从机智的角度审视了男性友情。剧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强硬的经纪人阿里·金(Ari Gold),在调解两个员工之间的糟心纠纷时来了一句:“拥抱一下泯恩仇!”他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普及给了观众。男性的拥抱也自有名称:“兄弟式拥抱”(bro-hug),这应该是一种真正充满感情的拥抱,同时还要足够有活力,能证明两位男士既有动情时刻,也能在必要时摔倒敌人。
如今,整整一代的年轻男士都不会再对“男人约会”(man-dates)感到不好意思,他们可以自然地说出,自己对喜欢的男明星有 “同性感情”(I’m gay for)。这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直男身份感到很踏实。他们的这种热切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说明了很多问题。当没有人害怕自己表现得像同性恋时,人人都成了赢家,毕竟,同性恋本来就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