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遗民”,孤单却并不孤独

作者:爱新闻 柳文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1-08 17:16:50

《火星救援》(The Martian)堪称一部太空西部片,其中还充满了各种喜剧元素。该片主要讲述男主人公马特•达蒙(Matt Damon)饰演的美国宇航员在“绝望之岛”求生的故事,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影片中既有宏大的场景,也体现了丰富的人物内心,可谓带领观众体验了外太空与潜意识的双重之旅——在深入宇宙这片浩瀚天地的同时,也深入了人物内心的广阔空间。因为一场风暴,达蒙被抛在太空,形单影只,但是他的思维却被释放了——正是这一变化推进了故事的发展。

该片取材于安迪•威尔(Andy Weir)的同名小说,经德鲁•戈达德(Drew Goddard)改编后,情节更为简洁紧凑。影片讲述了马克•沃特尼(Mark Watney,达蒙饰)在一场火星风暴中与同伴失联被困火星的故事。导演斯科特(Scott)喜欢情节紧凑、有张力的叙事方式:前一分钟沃特尼还在跟同伴——领队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以及队员凯特•玛拉(Kate Mara)和迈克尔•佩纳(Michael Peña)——开着玩笑;几分钟后,他就像咬钩的鱼儿一样,被飞来的金属敲晕了。队员们都相信他已经不在了,他们随后便开始返航回地球。这时,电影很快分成了两个叙事角度,两个星球两个故事。起初,这两个角度是不相关的:一方面,沃特尼奋力求生,另一方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却在制定灾后战略。

沃特尼给自己做了个外科手术,取出了腹部的金属杆,他开始为补给担心:虽然情绪还没崩溃,但氧气、饮用水和食物已经撑不了多长时间了。于是,他考虑到了该怎样生存的问题,包括种地。“我不会就这么死了。”他喃喃说,满怀希望,之所以说满怀希望,是因为他不论是说给自己听还是在录太空日志时,音量都很大。有了日志的情节,更多的台词就可以加进来,否则整部电影就会变得相当安静。这些话产生了生动的对话氛围,营造出了一种视频对话的亲密感。沃特尼虽然忧心忡忡,却也尽力表现得快乐。如果说他身上没有什么太大的神秘感,那是因为这种纯粹的求生抗争一点时间也没留给他,让他不得不深入考虑生存的问题。

火星“遗民”,孤单却并不孤独

《火星救援》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Ridley Scott),根据安迪•威尔同名小说改编,马特•达蒙饰演一位宇航员,在任务中意外与同伴失联被困火星。图片来源:Giles Keyte/20世纪福克斯

刚开始,沃特尼独自一人被困火星,没有任何通讯方式同地球取得联系。但平行叙事却表明,他实际上并不孤独,他同鲁滨逊(星期五出现之前)和《荒岛余生》(Cast Away)中汤姆•汉克斯(Tom Hanks)饰演的查克(威尔逊排球出现之前)完全不一样,后两者漫长的与世隔绝对于如何感受他们和他们的故事至关重要。而沃特尼代表的则是另外一种被困角色(包括1964年电影《鲁滨逊太空历险》[Robinson Crusoe on Mars])——他的身体、心灵与世隔绝,但即便是在地球获悉他还活着的重磅消息之前,人们也都在悼念他。影片中,地球上的场面,不同的面孔和声音,不时打断沃特尼孤独的片段,让叙事不断跳跃,但这些场景都表明,无论一个人如何迷失或是看似被遗忘,没有人是孤独存在的,因为从根本上说,人都要与他人共存。人类具有社会性,因而我们才能够存在。

沃特尼和众人一起开始行动,两个星球上的两个故事最终合二为一。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和喷气推进实验室,各路天才全力研究,各种超级狂人全力筹备营救任务。影片含蓄地反映了这样的主旨:坚定明确地站在了科学与理性的一边,同时也体现了命运、积极进取的美国精神和狂热的爱国主义精神。该片也是一个有关走出孤独空间——火星也好,内心也好——走到现实世界中的故事。无论世界多么冷漠,都要走出来,这样你才可以呼吸、喝水(沃特尼学会了如何制造氧气和水),才可以向其他人求助。这一点,77岁高龄的导演斯科特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证明,他的艺术突破了重重阴影。

另一方面,沃特尼似乎格外乐于呈现人们千辛万苦进行创造的喜悦。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场景中,一张张亲切熟悉的面庞——切瓦特•埃加福特(Chiwetel Ejiofor),克里斯汀•韦格(Kristen Wiig)和杰夫•丹尼尔斯(Jeff Daniels)——紧锁的眉头,抬高的嗓门,不断闪烁的各类显示屏,堆满了太空设备的仓库。感觉就是,为人类的福利,一群严肃智慧的人们正在进行一项严肃智慧的工作。埃加福特那双大眼睛里充满了祈求的神色,观众就会知道事情到底有多严重;韦格虽然脾气暴躁,但也传递着温暖;丹尼尔斯像达菲鸭一样聒噪,缓解着紧张的气氛。斯科特很好地安排着情节,他深知该如何组织团队,使之默契配合,用各种转换的镜头实现情节跳跃与合理架构。

斯科特片中的演员要么是影界名流,要么外表出众(通常两者兼具)。他们在为华丽的视觉效果锦上添花的同时,也足以满足故事的复杂背景和自然环境的挑战。但是,同一些跨界的广告导演不同,斯科特一直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导师。《火星救援》中,大胆的视觉效果与大胆的故事情节合二为一,其中一些叙事成分也与其他主题产生了共鸣。比如,在斯科特执导的另一部电影《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中,曾出现过红色岩石的孤山,此次,《火星救援》中也同样安排了锈色的场景,两部电影都在美国纪念碑谷(Monument Valley)取景。而在后者中,斯科特似乎回归到了纯粹个人的作品中,因此苏珊•萨兰登(Susan Sarandon,饰路易斯)那双凸出的眼睛、凝视的目光、敏感胆怯的性格,都能在埃加福德身上找到。斯科特对坚强的女性情有独钟,因此查斯坦和玛拉在在飞船上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今,许多高投资电影都带有功利性,不过《火星救援》并不是急功近利的作品,也不是导演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达蒙身上具有普通人的特质(他就是我们的吉米•史都华[Jimmy Stewart]),使得这部电影更接地气。不过,为这部史诗大片打上个人烙印的,正是斯科特的拍摄手法,火星上的每个镜头都同亲密熟悉的脸庞相呼应。斯科特有点像塞西尔•B•戴米尔(Cecil B. DeMille)(精益求精,有时也会不如人意),而对于不少在审美形成期看过《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的人来说,斯科特更像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不过,斯科特是一位有着自己创作风格的艺术家,他被公众冠以视觉风格大师的美誉,这有时会掩盖他的作品一贯坚持的伟大主题——人类生存的意义。

原文选自:《纽约时报》

火星“遗民”,孤单却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