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件好笑的事: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屠呦呦女士12月7日在瑞典发表诺奖感言,演讲内容却在国内流传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而且假版本还受到了狂热追捧。
想想我们目前身处的时代:要把消息从欧洲传回来,再也不需要有人骑上一个月的马,也不需要鸽子一直向东飞啊飞,飞过鬼才知道有多远的距离才能到达。所以大家都觉得挺惊奇,这样一个时代,居然还能有这种事发生。更何况,屠呦呦女士站在台上讲的每个字都即时向公众报道了。
两个版本,一个质朴平淡,实事求是地叙述了青蒿素的发现,另一个则极尽华丽辞藻,不仅讲到了父亲为什么给她取这个名字,还有诗句云:“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猜猜哪个才是真的?
的确,青蒿素正是由屠呦呦女士和她的同事们一起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所以很多读者都被这篇“文艺版致辞”感动得潸然泪下。
他们忘了,屠呦呦女士不是作家,而是科学家。显然,“文艺版致辞”从头到尾都是由某位颇具文学天赋的人炮制的,只可惜他根本不了解一位科学家的内心世界。
我接触的国内外科学家都不多,但与我交谈过的科学家都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他们严肃认真,用词朴素。
我不知道是谁炮制了屠呦呦女士的诺奖感言,也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目的。这篇拙劣的模仿根本没有打动我。幸运的是,主流媒体都没有被骗。但由于假感言契合了大众对中国式感言的一贯印象,其在社交媒体上的转发次数可能已经超过了真感言。
今年早些时候,专门从事中国文化研究、受人热捧的学者于丹教授发了一条微博,援引清朝光绪帝(1871-1908)在京师大学堂的“开学讲话”,结果却不幸跌进了坑里。这段话其实来自于一本历史小说,作者倒是认真研究过这位一心变法的皇帝内心的所思所想。不过,他却在一个细节上露出了马脚:京师大学堂成立的时候,光绪帝早已被慈禧太后囚禁瀛台了。
于教授本不应该上当。有人说,她为此肯定倍感羞愧,以至没有勇气出来回应或认错。
中国的网络上充斥着大批“名人名言”,看上去极具教育意义,充满励志的正能量。这其中,大部分据说都出自各类杰出人物,然而很多都是杜撰的。有个笑话,美国间谍网络收集并筛选了中国所有的网络数据,结果却发现中国人沉溺于来源可疑的心灵鸡汤,无法自拔。
作者:周黎明
联系作者raymondzhou@chinadaily.com.cn
原文选自:China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