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寒潮来袭 一起来看古人都怎么御寒

来源:中国日报网 综合
2016-01-22 14:29:29

超级寒潮来袭 一起来看古人都怎么御寒

这周中期开始全国普迎“超级寒潮”,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再也不用去北方看雪了。在我们对没有暖气的南方深感同情的同时,不禁会想那没有暖气、电暖气、空调暖风的古人要怎么御寒抗冻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红楼梦》、唐诗和历史研究中看古人从衣食住行上怎么御寒,尤其那些精致的手炉们也如今成了金贵的展品,让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精致。

超级寒潮来袭 一起来看古人都怎么御寒

保暖衣物

如今有长到脚踝的羽绒服、羊驼毛的围巾,那古代穿什么抗冻?看过《红楼梦》的应该都对其中“晴雯补裘”这出很难忘,宝玉的雀金呢大氅烧了个洞,晴雯拖着病身补到和原来一模一样。

要论保暖的材料,肯定要数动物的皮毛了,灰鼠皮、狐狸皮拿来做大氅、披风、帽子,厚实保暖。根据沈从文先生在其晚年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说法,《晋书·五行志》称两晋时,袴褶服更多用毛织物作成。

而在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还有露指短手套。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带有精美的刺绣。

 

超级寒潮来袭 一起来看古人都怎么御寒

超级寒潮来袭 一起来看古人都怎么御寒

手炉、熏炉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虽然这首中学课本中的《卖炭翁》已经不能完整背出,但是那寒冬中单薄的身影,尤其是“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情让人难以忘怀。

白居易另一首诗《问刘十九》写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镜头一转到相对富裕的人家,小火炉已经出现。

看过的人也应该会记得,《红楼梦》中有一出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这小小的物件又引来敏感的黛玉一番语带讥讽。

古人在使用时,先把烧红的木炭放进火炉内,再通过铜质镂空的盖子感受热量——这样的“暖宝宝”也是太精致了。

熏炉是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其金属或陶瓷外表上刻有精美的图案;炉内装着点燃的碳火和撒上去的香料,香气缭绕。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把熏炉称为“别春炉”,曾作诗:“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别有一番围炉夜话之感。

超级寒潮来袭 一起来看古人都怎么御寒

饮食

《红楼梦》中,在“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大观园一处,贾母吃牛乳蒸羊羔,公子、姑娘们则一起烧烤新鲜鹿肉。羊羔肉和鹿肉热量大,正是冬令滋补佳食。

除了肉类,当然也不能缺了红枣、姜等暖身的小食。《红楼梦》第五十二回有写道,“小丫头便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建莲红枣汤来,宝玉喝了两口;麝月又捧过一小碟法制紫姜来,宝玉噙了一块。又嘱咐了晴雯,便忙往贾母处来。”

超级寒潮来袭 一起来看古人都怎么御寒

家中取暖

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国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同时配备有火盆等取暖设施,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

再看更遥远的汉朝时期,我们知道有“椒房”这个说法,这个名字的来历正与房间的保暖有关。《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

超级寒潮来袭 一起来看古人都怎么御寒

加热砚台、保温碗

古代文人必离不开墨汁,而一研磨好的墨汁放置不用,很快就会凝固。这种带有加热功能的砚台其实结构也很简单,它下面是空心的,可以把蜡烛放到里面去。

再说这个曾在博物馆展出的“保温碗”:青花温碗的外壳与内胆分隔开,形成中空的结构。而瓷器无法形成真空,又容易导热。因此,要在“锅”里倒上热水,把盛着饭菜、汤羹的瓷碗放进去,浸泡在开水中,饭食得以保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