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感觉真的源自大脑吗?

作者:爱新闻 郭雯熙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2-17 15:05:54

你的感觉真的源自大脑吗?

装上一颗新的心脏,人的感受就会大不同,这究竟缘何?听戴维•罗伯森(David Robson)为你揭开背后的惊人秘密。

卡洛斯(Carlos)(化名)几乎每隔一秒就能感到一个小“肿块”在胃里跳动——那是他的“第二颗心脏”。

卡洛斯患有严重的心肌衰竭,医生便为他装上了心脏泵。可这别提让卡洛斯有多难受了。心脏泵的震动好像代替了他的脉搏,这让卡洛斯觉得整个身体都不对劲:肚脐上方跳动的人工泵给卡洛斯一种可怕的感觉——他的胸掉到了肚子里。

这是一种奇怪又令人不安的感觉,但是,当布宜诺斯艾利斯法瓦洛罗大学(Favaloro University)的神经系统学家奥古斯汀•伊巴涅斯(Agustin Ibanez)为卡洛斯进行治疗时,他还怀疑会有更奇怪的反应出现。伊巴涅斯认为,卡洛斯的心智甚至都会渐渐改变,他的思想、感受与行为或将判若两人。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常说“随心而动”,但就在最近,科学家认为这种陈词滥调的说法在字面上是正确的:这颗怦怦跳动的心脏是情感和神秘“直觉”的真正来源。无论是对他人苦难的情感共鸣,还是对情人出轨的预感,一切情感与直觉都源于心脏和身体传递的微妙信号。

而拥有两颗心脏的卡洛斯,为伊巴涅斯研究这些构想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

心脏vs.大脑

伊巴涅斯的研究与人类千年以来对心脏认知功能的猜想极为相似:在认知功能上,人们曾认为心脏可以取代大脑。触摸到又湿又冷的脑皮层灰质后,亚里士多德做出假设:大脑的主要功能是平息源自心脏的激烈情感,而心脏则是灵魂的栖息地。因此,古埃及入殓师在处理尸体时势必保留心脏,而扔掉大脑。

你的感觉真的源自大脑吗?
 

尽管现代人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大脑的重要,但仍有不少人认为,心脏才是情感的来源。想想看,你平时表达感情的词汇是不是常常带有“心”字呢?在现代心理学奠基人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帮助下,这些想法在19世纪成为了正式理论:情感实际上是身体与大脑之间反复的反馈循环。这个理论认为,也许大脑能够理性地记录一种威胁,但我们加速的心跳和汗湿的手掌则是由抽象概念转化而来的本能情感表现。

詹姆斯的观点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每个人对身体都有不同的感知,那么它们是否会决定每个人不同的情感经历?在以前,解答这个问题可没那么简单,但一个世纪后的今天,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个课题。

研究首先要求实验对象仅靠自己的感觉数心跳,而不能把手放在胸口,也不能主动测量脉搏。自己试试就知道:这种“内感受”很难,难到出乎意料。约有四分之一的实验对象只数了一半的心跳,这表明他们对体内器官运动的感知很少,甚至没有这种感知;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数够了80%的心跳。心脏感知实验结束后,实验员还对志愿实验对象做了各种各样的认知实验。

你的感觉真的源自大脑吗?
 

实验证明,詹姆斯的观点是正确的。对身体的感知越多,人们对表现情感的照片和报道的反应就越强烈,受感动程度就越深;他们也能更好地描述自己的情感。重要的是,他们在其他感觉上好像也能体现出这种敏感性,比如,他们能更好地辨认别人的面部感情;也能更快地学会避开威胁,比如在实验室保护自己不受电击。这有可能是因为:强烈的身体感觉充斥了他们的记忆,这使得他们更加出于本能地避开威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娜•弗曼(Daniella Furman)说:“这让人们更快地知道所面临的事物、选择和行为的好坏。”也就是说,与自己的身体有更高契合度的人,也会有一种更加丰富多彩、情感充沛的生活,包括生活的起起伏伏。弗曼说:“我们也许没办法描述一段愉悦经历的详细生理表现,但当它们发生时,我们应该可以认出那种感觉。”

情绪晴雨表

直觉背后也可能存在一些隐秘的身体信号,比如打扑克时觉得能赢牌的模糊预感。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的巴尼•邓恩(Barney Dunn)就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验过程很简单,只要求实验对象从四叠牌中抽牌,如果两张牌花色相同,他们就能拿到奖金。

你的感觉真的源自大脑吗?

这个游戏其实有点儿猫腻:从某两叠里抽牌更有可能赢,从另外两叠中抽就更容易输。邓恩发现,在数心跳试验中准确率最高的人会倾向于从某几叠里挑牌,而内感受能力差的人则更容易随机挑选。

具有身体感知能力的人也不总是正确的——他们赢起来势不可挡,输起来却也一败涂地——但重要的是:他们更容易跟着直觉走。

这样看来,世俗观点也有可能是对的:心脏感应能力更强的人更有可能受直觉的影响,无论这种直觉是好还是坏。这一切使得伊巴涅斯想要探究,使用人工心脏的人会发生什么。如果卡洛斯在植入人工心脏后有了很大变化,这就能提供新的有力证据,证明人类思想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大脑的支配。

而研究发现的确如此。卡洛斯在测量脉搏时,他数的是机器的节奏,而不是他自己心跳。“第二心脏”植入也改变了他对身体的其他感知——比如,他觉得自己的胸腔好像变大了——这也许在意料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脏位置的改变让他有了与“橡胶手错觉”一样的感觉。(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人们把手藏在桌子底下,面前则放着一只橡胶做的假手,实验人员同时以同样的方式击打真手和假手,这会让人觉得那只假手就是自己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它好像也明显改变了某些社交技巧和情感功能。例如,面对描绘他人痛苦和惨状的图片时,卡洛斯好像少了点儿情感共鸣;在对他人动机的解读、直觉性决策的分析上,他普遍也出现了问题——这些都符合身体支配情感认知的理论。邓恩说:“这项研究太有趣了,真是耐人寻味。”

“行尸走肉”

遗憾的是,卡洛斯在之后的治疗中死于并发症,但伊巴涅斯还是希望能通过其他病例继续他的研究。最近,他对心脏移植病患进行测试,观察心脏移植对内感受的影响。心脏移植术损害了迷走神经,会切断从心脏传至大脑的内信号,从而影响认知能力。

你的感觉真的源自大脑吗?

除了心脏临床研究,伊巴涅斯还研究了身体与大脑在联系上出现问题时,是否会导致奇怪的自我感丧失症(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患者会诡异地感觉身体仿佛不是自己的。一位患者告诉研究人员:“活着的好像不是我得自己,仿佛我的身体只是一副空洞至极、毫无生气的躯壳。我行走在这个世界,我认出这个世界了,可是我感觉不到它。”伊巴涅斯发现,患者的内感受能力很差,脑扫描也显示,这是由于前脑岛和自我感知的信号传递出现了问题(前脑岛是大脑皮层一处深处的褶皱,对身体感知、情绪感知、情感共鸣和理性决策都有重要影响)。

临床心理学家邓恩更关心心脏与抑郁症的关系。他说:“目前,我们面对病患往往‘治脑不治心’。我们改变病患的思维与想法,并相信他们的情感也会随之改变。但是我也遇过一些棘手的情况:他们说自己在理智上知道这些东西,但是在情感上却无法感受它们。”

比如,就算心理治疗促使患者进行积极的思考,治疗结束后,患者还是很难感觉到快乐,邓恩认为这是由患者内感受能力低下造成的。他举例说,如果你绕着公园散步,你的身体会给出各种各样的愉悦反应,这证明你很放松,内心平静。“可是抑郁症患者却无法获取这种感官体验。他们回来后会觉得这段经历平淡无趣,苍白空洞。”

你的感觉真的源自大脑吗?
 

沿着这些线索一路研究,弗曼发现:患有重度抑郁症但却没有焦虑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很难感受到自己的心跳;而且,自我感知能力越差,患者关于生活中积极正面体验的报告就越少。邓恩在理性决策方面的研究表明,较差的身体感知能力也会使人变得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而这正是罹患抑郁症的原因之一。但费曼强调,抑郁症也有许多种,身体感知力低下仅能影响部分抑郁症。

关于人们为何会有较差的身体感知能力,答案还不甚明朗,但邓恩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练习和训练加强身体感知能力。目前,邓恩正在研究采用正念疗法(mindfulness-based therapy),这促使患者的精神集中于身体感觉。他说,就算患者心情不畅,他们也不会对低落的情感做出下意识的反应,因此识别生理感觉是一个难点。人们应该做好准备,把身体当做“情绪晴雨表”,让身体感觉表现出自己的心理状态、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另一个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电脑游戏,人们每数四次心跳就按一次键,数错心跳亮红灯,以此告诉人们应当增强身体感知能力。

你还在等待什么?你可以体验更加丰富多彩、情感丰沛的生活,获取对世界愉悦的感官体验,做出更理性的判断——你要做的只是倾听你的心跳。

作者:大卫•罗伯森

原文选自:BBC

你的感觉真的源自大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