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籍管理者而言,要想在中国管理好公司,光了解文化是不够的。
杰伊•卡尔森(Jay Carlson)刚管理中国公司三个月,就遇到了第一次重大挑战。他想裁掉某人,但却很快发现在中国裁员与国外不甚相同。
为了给美国的家具总公司建立全新的供应链,卡尔森被调往中国工作。他负责管理上海分公司,同时还要扩招70名员工。卡尔森本以为能按照西方的方式管理新公司——鼓励员工创新、塑造合作氛围,但为公司工作多年的中国经理却表示难以苟同。卡尔森说,该经理坚持推行“老板为大”的中式传统管理模式。二人之间始终争论不休,最终,卡尔森不得不决定解雇他。宣布解雇消息后,所有事情似乎都一帆风顺,可谁知第二天,这位经理竟又来上班了。
卡尔森回忆道,“当时我问他‘你怎么还在这儿?’他说他对公司忠心耿耿,即便被解雇了,也要工作到月末劳工合同到期为止。”
卡尔森解释说公司已支付了他当月工资,大可不必再来上班。但对方仍坚持己见。
重新调整管理风格
这是卡尔森到中国工作以后,学到的第一课,此后他又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中国,外籍管理者们必须入乡随俗,大幅调整管理风格和决策方式。
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坐落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德桑特尔斯(Desautels)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兼教授塞巴尔•雷(Saibal Ray)说,好消息是,只要外籍总经理愿意承认中西间存在某些重大文化差异,他们还是能有一番作为的。
在中国管理公司,“你需要和谐处事”。(图片来源:Alamy)
雷说,或许最重要的是,同大部分西方员工相比,中国雇员的工作时间通常更长。他们24小时随叫随到,愿意早到晚归。
工作时间较长的文化
许多外籍管理者刚到中国工作,就决定缩短工作时长,他们认为长时间工作实际上会降低效率。但雷觉得,这样做可能会让更多的基层职员产生误解。相反,他建议他们逐步做出改变。
“你必须让员工意识到,身为管理者的你和他们一样努力,”雷说,“然后你再慢慢地把工作时长缩减至合理范围。”或许外籍管理者还会发现,自己的员工没有畅所欲言的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员工只能埋头做事,哪怕有新见解、新做法,也只能憋在心里。“这种习惯已深植于文化之中,如果员工胆敢提出异见,便会受到处罚,”他接着说。
但这种情况也在逐步改变,一是受在中国运营的外国公司影响,二是因为中国的年轻一代可能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雷说,改变中式公司文化需要沟通员工、各个击破。很多分公司的员工喜欢抱团讨论,然后再提出统一的观点。那么,若想改变公司的文化,要么就让所有员工当面讨论,要么就单独约谈各个员工,消除他们的从众心理。
“不过,管理中国公司能更好锻炼外籍管理者,”雷说,“重归本国后,他们已学会如何在极特殊环境中成功改变工作氛围。相比较而言,其他问题似乎就变得小菜一碟。”
和谐处事
米查•贝诺利尔(Micha Benoliel)雇佣中国员工开发FireChat和Open Garden——借助这两款手机软件,手机用户在无网状态下也能聊天——时发现,他们喜欢“和谐处事”。他每年大约会去中国七次。他认为,成功管理公司的秘诀在于尊重大部分员工所秉承的基本信念。
“中国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如果你想在那里管理好公司,你需要学会和谐处事。”身在旧金山(San Francisco)办公室的贝诺利尔说,“你得牢记一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譬如说,新上任的外籍管理者不能太反感任何人,也不该强烈反对任何见解。否则员工们会认为他攻击性太强,而他所针对的人恐怕离解雇不远了。
贝诺利尔说,如果外籍管理者采取更合理的处事方式,就会发现中国员工的勤奋程度无人能及。与人们对他们的刻板印象相反,同心协力的中国员工和外国员工一样富有创意。 “不久之后,中国足以成为创新领域的领头者,”他接着说,“因为中国员工的工作量是欧美同仁的两倍,中国的发展速度自然也快得多。”
在中国工作五年后,卡尔森升职为耐斯林克家具公司(Nicelink Home Furnishings)的总裁,该公司的年利润可达11亿美元。现在他定居于佛罗里达的奥兰多,但每隔几个月就会去中国一趟。
最初几个月,在中国工作的经历让卡尔森意识到,只要外籍管理者理解并尊重当地的行事方式,就能管理好公司。至于那个丢掉工作的经理,即便他已经被解雇了,卡尔森还是决定让他留到合同到期为止。
如果按照西式风格强迫那位经理离开,其他员工会误认为对公司忠心耿耿反而得不到回报。卡尔森的决定见效了:他所带领的团队认同了他的做法,那位经理也自此成为了他的朋友。
“领导公司显然要以盈利为重。但尊重当地文化也必不可少。”卡尔森说,“在中国管理公司要面临许多挑战,你要学会如何以中式风格克服那些挑战。”
作者:艾利克•巴顿(Eric Barton)
原文选自: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