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把杰克的死怪到罗丝头上。是整个故事框架给他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我绝不放手。”她低头轻语。
只不过……她后来却还是放开了手,真的放开了手。
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ic)的女主角叫罗丝•迪威特•布克特(Rose DeWitt Bukater),脖子上戴着“海洋之心”。席琳(Céline)吟唱的那颗“永恒的心”指的就是她。谁曾想,在电影最后,她却做出了出乎意料的举动:她让生命中的挚爱冻死在了冰冷的海水中。当时她还穿着一件救生衣——她本可以让给杰克的。而且,她当时安然无恙地趴在一扇漂浮的木门上。科学研究证明,那扇门很宽,杰克完全可以再爬上来。正如罗斯•盖勒(Ross Geller,他曾说无论如何都不会让挚爱的瑞秋被黑暗的大西洋无情吞没)在几十年之后所说:“试着挤一挤就行了。”
不过说真的,不要再因为杰克的死而责怪罗丝了。据罗丝本人,也就是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近日在吉米•凯莫直播秀(Jimmy Kimmel Live)所说,“杰克本来是可以一起爬上来的(上面还宽敞着呢)”。几十年来,这位演员饱受来自阴谋家和科学家的各种质疑;许多人对这种自保行为愤愤不平;还有不计其数的电影粉丝也对此表示疑惑和惊愕。如今,这番坦诚终于使她摆脱了这些评论的纠缠。木板上明明还有空间的啊,罗丝!明明还有的。
温斯莱特足足酝酿了几十年才承认了这一切。正如《卫报》(Guardian)所说,你可以认为她同意粉丝们的观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的角色根本没必要死。从更戏剧化的角度来看,你甚至可以来个一锤定音:用艾利克斯•阿伯德•桑托斯(Alex Abad-Santos)的话说,就是“罗丝对杰克见死不救”。
这样来看,她似乎真的有几分嫌疑(别忘了木板很宽敞)。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在电影中,作为他的爱人、抗争者和一个虚构的角色,罗丝•迪威特•布克特与在救生板上发生的一切根本无关。真正让杰克死去的人是《泰坦尼克号》的编剧兼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是卡梅隆为主角亲手打造了宽敞的救生板,却不让杰克有半分容身之处;是卡梅隆最终做出了让杰克死去的决定;是卡梅隆让罗丝放开了手。
其实背后的推手还有我们这些观众。想象一下,如果杰克活了下来:一方面,本来就够长的电影还要花些时间来交代幸存的原因。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会影响到《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电影本身的雄心壮志。作为“史诗巨作”,这类作品应该在奥斯卡典礼上名声大震,并以人性之作的标签印刻在观众的脑海。这样的作品容不下喜剧结局,它们常常是凄美的。带有“我绝不放手”此类反话的情节,常常是它们的上上之选。原则上,这些电影中死亡结局多过于幸存。正如卡梅隆在2012年说的一句玩笑话:“我也想去问问莎士比亚,为什么罗密欧和朱丽叶要死掉呢。”
在商业方面,杰克的死也让《泰坦尼克号》赚了一大把。那首奠定了此片在流行文化上不朽地位的歌曲也注定了杰克要在这次事故中身亡。(如果男主在纽约某个阁楼安然无恙地画画,那“无论你有多远,我都相随”这样的歌词就失去了那份凄美。)1997年,该片首映时,观众大受震撼。后来,电影在亚马逊网和家庭票房(HBO,Home Box Office)也都有播映,观众的内心仍会共鸣。产生如此效果的前提就是电影中残缺的浪漫。如果杰克和罗丝得以幸存,住在了美国,接下来情节可能就是他们找到了一间公寓,开始谋生。然后,杰克意识到罗丝以前根本不需要做饭。哪怕这一切只是暗示而未曾明说,这段浪漫爱情都会屈服于柴米油盐,从而大打折扣。他们的浪漫始于海上。而杰克如果幸存,他们的爱也将会搁浅。
不得不说,文化塑造了《泰坦尼克号》,也杀死了杰克。如果杰克活下来,不论是作为艺术作品还是商业电影,这部电影都不会有如今的成就。卡梅隆和罗丝携手将他们的英雄推上了好莱坞这一冰冷的祭台。杰克的牺牲,成就了这部永恒的经典。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