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如何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作者:爱新闻 赵昕蓓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3-15 17:21:25

但即便家长如此,他们也并不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他们将美国最具创造力的建筑师和那些技艺精湛但缺乏原创性的建筑师放在一起比较,结果发现,那些最具创造力的建筑师的父母“注重的是孩子道德准则方面的发展性培养”。

确实如此。这些父母在鼓励孩子追求优秀和成功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寻找和发现“工作中的乐趣”。他们的孩子拥有充分的自由,能理清和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也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同时也正得益于此,他们才能成长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Bloom)做过一项研究,他调查了一批世界级的音乐家、艺术家、运动员和科学家成功的早期根源。他发现这些成功人士的父母当初并未望子成龙。这些人的父母不是严厉的军官,也不是苛刻的工头。他们只是顺应着孩子自身的兴趣发展。如果他们的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那么他们就会全力支持。

顶级的音乐会钢琴家并不是从蹒跚学步时就受过精英教育。他们的启蒙老师可能只是恰巧住在附近,又让他们在上课时感受到了快乐而已。莫扎特在学习音乐前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而非讨厌音乐。钢琴家玛丽•洛乌•威廉斯(Mary Lou Williams)自学成才。小提琴家伊扎克•珀尔曼(Itzhak Perlman)向音乐学校求学不成后,也开始了自学之路。

即便是最棒的运动员也不是从小就比同龄人更加优秀。布卢姆博士的团队采访了世界排名前10的网球运动员。借用一句杰里•塞恩菲尔德(Jerry Seinfeld)的话,他们并不是在母亲肚子里就开始做俯卧撑。这些运动员中没有多少人像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那样为了在比赛中表现完美而承受巨大压力。大多数的网坛名将只是将启蒙教练的话铭记于心:打网球是一种享受。

自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Malcolm Gladwell)向公众引入了“10000小时法则”(即成功需要我们10000小时的练习投入)之后,激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投入必要时间才能成为领域内专家,这其实因人而异,因领域不同而异。当我们在探讨此问题时,其实忽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一,练习本身不会阻碍我们技能提升的道路吗?研究表明,我们练习得越多,越可能受到惯性思维的限制。专业的桥牌选手和新手相比,在比赛规则改变时更加难以适应。专业的会计师与新手相比,在新税法施行时工作上表现得更差。

第二,究竟何种动力促使了人们付出几千小时勤加练习?最可靠的答案就是热情。这种热情可能出于人们天生的好奇心,又或者出于人们早期进行的一种或多种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体验。

有证据表明,人们是否能有创造性的举措取决于知识和体验的广度,而不是其深度。在时尚业,能生产出最具原创性作品的设计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采风。在科学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是一心钻研的天才,而是兴趣广泛的人才。相对于典型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容易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成为演员、舞者和魔术师的几率高出22倍;成为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的几率高出12倍;涉猎艺术和工艺美术的几率高出七倍;成为演奏家或作曲家的几率高出两倍。

没有人强迫那些大师级的科学家参与到艺术性活动中来。这是他们的好奇心使然。有时候,这种好奇心能使他们灵光一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回忆道:“相对论的提出曾在我脑海中闪现,我想这直觉背后的推动力就是音乐。”五岁时,他的母亲就领着他去上小提琴课,但他那时并不感兴趣。后来他不再学习音乐。青少年时,他偶然听到了莫扎特的奏鸣曲,他对音乐的热爱就从那时开始了。他说:“与责任相比,兴趣是更好的老师。”

“虎妈”“狼爸”们,你们听到了吗?一手操办不可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孩子。精心策划养成方案,最好也不过培养出一个志向远大,却不知灵活变通的机器人。如果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这世界中独树一帜,你该做的就是放开双手,让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你的兴趣。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如何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