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社会,“一次性”的友谊

作者:爱新闻 景琬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4-07 16:54:30

流动的社会,“一次性”的友谊

1933年,德国犹太心理学家科特•勒温(Kurt Lewin)逃离纳粹统治,来到美国。和许多移民一样,他发现新环境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在交友方面。

在他1936年的论文《美德两国之间的社会心理差异》中,勒温写道:“与德国人相比,美国人似乎能在熟识的过程中更快地建立友谊,而且交友的数量也更多……然而,这种进程在某个临界点就会停止,那些结识甚快、维持数年的朋友,会像只认识了几周的泛泛之交一样,轻易分道扬镳。”

在勒温看来,这种能够快速获得、也能在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无情丢弃的友情,是“快时尚”(fast fashion)的一种体现,它可能是由美国的高移居性造成的。在他的时代,美国社会的流动性已经很高;现在必定更高了。从此岸到彼岸,人们沿途丢弃非必需品。

弗吉尼亚大学重广大石(Shigehiro Oishi)的研究表明,频繁移居可能与较浅或低品质的社会关系有关。对于内向性格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很难交到替代老友的新朋友。

一篇由堪萨斯大学的奥姆瑞•吉拉斯(Omri Gillath)与戴顿大学的卢卡斯•基弗(Lucas Keefer)发表的新论文提出,人们搬家越频繁,就越容易把与别人的关系看作是“一次性”的,用后即弃。

通过问卷形式,吉拉斯和基弗做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人们的搬迁史与他们抛弃物品、放弃人际关系的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经常搬家的人更乐意扔掉一些物品(或许是因为每次搬家都要大筛选一次),而“愿意丢弃物品”与“愿意切断社交关系”之间也存在联系。在一场试验性研究中,吉拉斯、基弗让受试者以“未来要搬家”为前提,再让他们填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即使这些受访者并未屡屡搬迁,结果依然大同小异。

搬家是人生的重大改变,绝不仅限于居住的地区。除了那些只从城市一头搬到另一头、或者搬到邻城的人,大部分人一旦搬家,他们周围的社交圈子很可能也会跟着改变。研究者认为,这正是人们会放弃一些朋友的原因。(在研究中,他们发现,就“放弃”而言,友情和爱情并未得到区别对待。这个有趣的发现或许可以佐证,人们珍视朋友就如珍视另一半一样。)

“搬迁促使我们做出选择:哪些关系‘值得’维持,哪些‘不值得’。”

这并不是说,人们视友人为物品,也不是说这种“一次性”就像衣柜深处乱成一团的旧绳子一般。但“搬迁也促使我们做出选择:哪些关系‘值得’维持,哪些‘不值得’;哪些关系可以替代,而哪些是不可替代的”,吉拉斯和基弗写道。我们有能力维持关系——我们的科技足够了——但是,如果把精力用在了长途电话和视频上,我们就不能再去认识新环境中的新朋友了。这道算术题太复杂。可能的情况是,人们有许许多多评估的机会——一项长达十九年的挚友研究表明,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的平均搬迁数为5.8次。

研究者承认,他们所发现的联系仅仅是复杂心理机制之中的一小部分。对有些人来说,过高的流动性(频繁搬家)会使他们感到孤独,会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精力,来维持远距离的友情。他们可能花大把的精力,与最好的朋友保持联系,但对于较疏远的友情,他们就任之消逝了。

勒温笔下美国人的特性,是保持友情的“淡薄”、心平气和地失去朋友;或许这种不自觉的倾向是由“来去自如”的浮躁心态(流动性的产物)造成的,但这其中肯定还有另一个原因:人们知道离开别人的痛苦。约翰•赖思曼(John Reisman)在他1979年的著作《解剖友谊》(Anatomy of Friendship)中也探讨了勒温的理论,他写道:“在一个分崩离析、瞬息万变、断断续续的社会中,把友情保持在‘蜻蜓点水’的模式上,人们便可自我保护,让自己在不得不中断亲密友情之时,不那么自责。”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

流动的社会,“一次性”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