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而不俗”唱新歌——我看《中国好歌曲》

作者:苗棣
2016-04-08 16:45:00

苗棣(中国传媒大学 教授)在《中国好歌曲》第三季的半决赛中,刘欢评价他的学员曾昭玮时说她是“通而不俗”。这个提法虽有杜撰之嫌,却并不难理解,无非是说曾昭玮的歌曲创作和演唱既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很接地气,又毫无一味取悦大众的媚俗之态。其实这样的评价,对于《中国好歌曲》的整个节目来讲,也相当合适。

“通而不俗”唱新歌——我看《中国好歌曲》

在形态上,《中国好歌曲》与当下流行的歌唱才艺秀并没有太大差别,无非是导师与歌者的相互认同,加上演唱对决、进级、淘汰,直至决出最后的胜出者。如果说《中国好歌曲》有哪些新鲜的地方,首先大概就是选手更为广谱和混搭,既有初出茅庐的新秀,也有歌坛的老江湖,甚至有年过七旬的师爷级音乐制作人!这种不拘一格的选角观念保证了歌手们的基础质量,让大家从头到尾都能听到真正的好歌曲,也由于搭配的新奇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

“通而不俗”唱新歌——我看《中国好歌曲》

 

“通而不俗”唱新歌——我看《中国好歌曲》

背景和状况各不相同的选手们表现出各自的鲜明个性,也带来了自己的故事。刘维的那首自创歌曲《因为你是范晓萱》,当场让评委导师范晓萱泪流满面,也让观众领略到一个歌迷20年从追星到成长的心路历程。山人组合的坎坷经历和生存困境引发了刘欢的无限感慨,也让观众知道了有那样一群坚守着民族音乐阵地的孤独歌手。有了好歌,好人物,好故事,《中国好歌曲》作为一个才艺秀节目,有了与观众沟通的充分基础,也有了进一步发挥的余地。

“通而不俗”唱新歌——我看《中国好歌曲》

 

“通而不俗”唱新歌——我看《中国好歌曲》

《中国好歌曲》与普通歌唱才艺秀最大的不同,是它对于演唱歌曲原创性的要求。从初选到复赛和决赛,选手们只能演唱自己创作的原创歌曲,在评判标准上,创作元素甚至大大超过了演唱元素。无论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观众都知道,当前中国的流行音乐界,歌曲的创作是一大短板。通过大量选秀节目的推动,歌唱新秀成批涌现,但真正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好歌曲却相当稀少。《中国好歌曲》一开始的创意初衷就是想要通过这样一档节目,不但能够推出更多的好歌手,更要推出一批可以打动大众的好歌。

“通而不俗”唱新歌——我看《中国好歌曲》

在这一季的节目里,我们见到一大批风格各异的新作品,像是AR的饶舌《刷刷刷刷》、重出江湖的老歌手满江的《回归》、“天降妖孽”王兀的《归期》、山人乐队的《山人》,等等等等。质量虽然略有参差,但正像导师之一羽凡所说,“每一首好歌曲,它最初的动机一定是一个很真诚的一个流露,以及最由心的一种表达。”对于观众来讲,正是这些个性十足的新歌在吸引着他们,感动着他们,让他们守候在电视机前,关注着这场盛大创作歌会的最终结局。

“通而不俗”唱新歌——我看《中国好歌曲》

 

“通而不俗”唱新歌——我看《中国好歌曲》

有充满情感的故事却不刻意煽情,对抗精彩却不刻意制造所谓的戏剧性冲突,也无心运用“毒舌”之类的噱头去制造一时轰动的网络事件,《中国好歌曲》通过全心全意推动流行乐坛的创造力,“一切回归音乐”的诚意,赢得了观众的心。也许它还未臻完美,但这份诚意让它仍然拥有巨大的潜力,能够在将来推出更多深入人心的好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