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效应”——从一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会发生什么?

作者:爱新闻 赵俊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4-08 18:00:56

“门口效应”——从一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会发生什么?

进入一个房间,却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进来,这就是“门口效应”。心理学家汤姆•斯坦福德(Tom Stafford)认为,“门口效应”揭示了人类记忆的优势,但同样也暴露了它的缺点。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短暂“失忆”: 跑上楼取钥匙,进了卧室却忘了要找什么;打开冰箱门,手都伸向了中层,却发现完全忘了打开冰箱是为了什么;有话急着要对正在忙碌的朋友说,等了一会儿,刚要开口却问:“我刚才想说什么来着?”要说的话突然就从脑海消失了。这让朋友困惑不解,他们肯定在想“我怎么知道你想说什么呀?”

这样的失误可能会让人尴尬,但在生活中却很常见。它被叫作“门口效应”,揭示了有关思维组织方式的一些重要特征。了解这点有助于我们带着感激的心情对待这些“失忆”瞬间,而不仅仅是恼怒(尽管这样的时刻仍旧让人困扰)。

有一则故事或许可以将大脑的这些特征描述得恰如其分。一名女子遇到了三个正在吃午餐的建筑工人。她问第一个工人:“你今天都做了什么?”第一个工人叹气道:“给下面一层砖铺上草皮后,再把砖砌上去。”接着,她又拿同样的问题询问第二个工人。第二个工人简单答道:“我在砌墙。”但当她问第三个工人时,他骄傲满满地答道:“我在建造一座教堂!”

“门口效应”——从一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会发生什么?

当你把手伸到冰箱里时,却忘了为什么要打开它——这不是一个缺点,相反,它反映了大脑运转的复杂性。(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听到这个故事,你会认为它是在鼓励我们考虑大局,但对心理学家来说,这个故事最大的寓意就在于:要完成一个行为,就要把它拆分成几个层次。第三个工人可能就自己白天所做的工作给出了最鼓舞人心的描述,但如果不像第一个工人那样搞清楚砖是怎样一层一层砌上去的,没人能建造起一座教堂。

一天之内,我们的注意力会在三个层次间转换:从目标和抱负,到计划和策略,再到最低的层次,也就是具体的行为。一切顺利时,也常常是在熟悉的情形下,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需求上。如果你是位老司机,就不会特意关注档位、转向灯和方向盘,这些动作会在无意识中完成。你的注意力可能会被其它事物吸引,或是瞄着交通状况导航,或是与乘客聊天。但出现不寻常状况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所做事情的细节上,暂时离开全局。这就是为什么,遇到路况复杂的交叉口或引擎出现异响时,司机会暂时停止讲话。

人的注意力在不同的行为层次间上下转换,这样我们才能完成复杂行为,越过多个时刻、多个地点或多种行为的需要,拼凑出一个清楚的计划。

注意力在不同层次间发生转换时,“门口效应”就会发生。它反映出人类记忆对所处的环境的依赖(甚至是关于将要做什么的记忆)。

“门口效应”——从一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会发生什么?

大脑将我们的目标转化为不同层次的行为, 但即便是走进一扇门这样的动作也会使我们忘记自己的计划。(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我们上楼去取钥匙,一进卧室却忘了要拿的东西。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我们之所以会忘记,是因为在完成执行策略(“去卧室!”)所需的一部分方案之际,竟将计划(“钥匙”!)置之脑后。或许计划本身就是更大计划的一部分(“准备离开房间!”),而这个更大的计划又从属于更加宏观、长远的计划(“去工作!”,“保住工作!”,“做一个高效、负责的公民”等等)。在某个时刻,注意力要分配给每个等级的计划。管理这些复杂的层级时,取钥匙的需要会在某个时候跳出来。就像竹竿上转盘子的杂技表演者,你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上面,长到形成了一个计划,然后再转移到下一个盘子上(下一个盘子此时可以指走进卧室、花时间好奇谁把衣服落在了楼梯上或上班途中要做什么这样的事——可能是生活无数件小事中的其中一件)。

有时,旋转着的盘子也会摔落。我们的记忆,甚至是我们的目标,都被置于大大小小的关系网中。这个网可能是形成记忆或目标的物理环境,所以重访童年住所会勾起原先忘却的一连串记忆;同样,勾起回忆的也有可能是心理环境——由某个目标跳入脑海之时我们的所思所想构成。

“门口效应”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不断转换着物理和心理环境,身体在不同屋子间走动,思维在不同事物间跳跃。突然想起的事,可能只是我们旋转着的许多盘子中的其中一个。当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就被遗忘了。

“门口效应”是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可以了解到人类调节复杂行为,并为不同计划匹配相应行为的方法。大多数时候,这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将合适的砖砌在合适的地方,建造起一座生活的教堂。

原文选自:BBC

“门口效应”——从一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