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婚姻观

作者:爱新闻 全嘉欣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4-11 17:14:47

三种婚姻观

两年前,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伊莱•芬克尔(Eli Finkel)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有时简称The Times)撰稿称,这个时代的婚姻在两极分化:当今的幸福婚姻比几个世代前的幸福婚姻更为美满;而不幸的婚姻则更为不幸;总的来说,当今婚姻的平均质量低于过去。

“大家对婚姻已经有了更高的期待,”芬克尔写道。现在人们希望婚姻能满足他们的经济、情感和精神需求。一些人婚后经常过二人世界来经营夫妻感情,这使得他们受益匪浅,他们的婚姻变得更为幸福美满。但大部分的夫妻二人世界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的感情也随之慢慢地变差。

在婚姻两极分化的同时,我们谈论婚姻的方式也在分化。阅读通俗读物时你会发现,目前有三种考虑是否结婚的视角,这三种视角虽有不同但并不互斥。

大部分畅销建议类书籍采用的是心理学视角。这类书籍都以一个前提作为开头——结婚让人望而却步。45%的夫妻以离婚收场;分居但不离婚的夫妻则占了10%。

心理学家希望人们在考虑结婚对象时,既能做到理性分析,同时又忠于自己的感受。择偶时要留心对方的性格。正如泰•田代(Ty Tashiro)在《长久幸福的科学》(The Science of Happily Ever After)中写道,人们的理想结婚对象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富有亲和力,热切关注社会和谐,具有同理心,性格亲切友好。相反地,人们往往会避开那些较为神经质的人,即情绪不稳定、易怒的人。

田代写道,不要认为这些消极的性格特点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为它们往往伴随人的一生。不要过分关注无关紧要的因素,如外貌等。也不要忽略一段关系中的负面信息,更不要为其找任何借口。

第二个视角是浪漫视角。浪漫视角是电影和歌曲的主流视角。与许多其他国家的人相比,美国人更愿意与热恋中的爱人结婚。

他们的理由是,人们需要经过几年的热恋来融为一体,这样双方才能患难与共。在路易•德•伯尼埃尔(Louis de Bernières)的小说《科莱利上尉的曼陀林》(Corelli’s Mandolin)里,其中一个人物曾用曼妙的语言来描绘这种融合的过程:

“爱本身是在热恋激情燃尽后剩下来的东西,它既是艺术,也是一次幸运的意外。我和你的母亲深爱着彼此。我们本是两棵不同的树,我们的根深藏于地底,不断向对方伸展。待繁华落尽,我们发现我们早已合二为一。”

在《美满姻缘》(The Good Marriage)中,茱蒂丝•沃勒斯坦(Judith Wallerstein)与桑德拉•布莱克斯里(Sandra Blakeslee)认为,15%的夫妻终其一生都维持着浪漫的婚姻。

第三个视角是道德视角。根据这种观点,婚姻不是仅仅为了存在而存在,甚至不只为了繁衍后代而存在。婚姻是为了更高的目标而存在。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婚姻可能是为了寻求神的国度,对于一些人来说,婚姻可能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对普通人来说,婚姻可能是为了提升人性。

在《婚姻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arriage)中,提姆•凯勒(Tim Keller)认为婚姻可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结婚后,你会意识到,你并没有自己之前独处时所想象的那么高尚、那么容易相处。在很多婚姻中都人们达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那就是不要谈论你不喜欢对方的地方,因为从爱人口中说出来的实话会很伤人。但在一个美满的婚姻中,你会发现自己的自私并视其为婚姻的根本问题。比起配偶的自私,你对自己的自私更为上心。

婚姻的日常琐事有助于培养无私之爱。人们每天都有机会激励、鼓舞另一半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这个角度看,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个体试图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一种为了寻求道德进步,打造更美好两人世界的相互奉献的伙伴关系。

人们在进入婚姻或处于婚姻状态时最好综合这三个角度。但这三个角度之间也有所不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在一生中不会有太多改变,尤其是30岁之后,人们可能会变得更为勤勉、友善一点,但也不会有太大改观。

从浪漫主义角度来看,无论多大年龄,爱情都能改变人的内心。而从道德角度来看,精神上的转变是一生的过程,不是两年热恋就能达到的,这才是重点。人们有巨大的潜力来违背和控制本性以及提升配偶,人们可以通过表现改变自我的意愿,支持两人从残缺的自我走向更加完善的新我。

这三种视角的层次不同:分别处于性格、情感和善恶层面。前两种视角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常见,它们常出现在书籍、歌曲和电影中。而道德视角则不那么常见,它将婚姻看作是一种有约束力的道德工程。也许这就是婚姻平均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原文选自:《纽约时报》

三种婚姻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