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人民都是怎么念“@”的?

作者:爱新闻 景琬婷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4-12 15:58:08

世界各国人民都是怎么念“@”的?

多亏“Email之父”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我们开始使用“@”这个符号,不仅在电子邮件中,其他地方也会用到。如今,汤姆林森业已辞世(享年74岁),本文作者汤姆·查特菲尔德(Tom Chatfield)发现,我们仍在使用这个键盘图标,而且用法越来越出人意料,却又充满诗意……

如果你的母语不是英语,“@”的说法就好玩多了。

维基百科的“@”词条中列举出了“@”在50多种语言中的名称,很多都是从这个符号的形状入手,而且会把它比作动物,十分有趣。

亚美尼亚人把它叫成“ishnik”,意思是“小狗狗”(我猜,是蜷缩在地板上的小狗吧)。在中国,台湾人叫它“小老鼠”,大陆则有人叫它“圈a”(意思是圈起来的a)。而丹麦人则喜欢把它叫做“snabela”,意为“大象鼻子里有个a”。

匈牙利人的叫法比较少见——“savorykukac”(“蠕虫”或“蛆虫”),意大利人的称呼稍常见一些——“palatablechiocciola”(“蜗牛”)。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下面这两种:面对“@”,哈萨克族人看到的是“айқұлақ”(“月亮之耳”),一些德国人则看到了“klammeraffe”(“蜘蛛猴”)。假如你是希腊人,你会叫它“papaki”,是“小鸭子”的意思。

世界各国人民都是怎么念“@”的?

@符号的使用可追溯到16世纪初(图片来源:iStock)

除了用动物表示,“@”还有许多其他的趣味含义。波斯尼亚人把它称作“ludo A”(“疯狂的字母a”);在斯洛伐克人的眼中,它是个“zavinac”(“腌鱼卷”);荷兰人把它叫作“guzel A”(“美丽的a”)。甚至在摩尔斯电码中,也有一个专门的符号来表示“@”:由点和横杠构成的(·--·-·),这是一战以来唯一添加的新符号,由字母A(·-)和字母C(-·-·)组成。

我在《网络语源学》(Netymology)中对符号@的历史作了简要的介绍。不过,想要获得权威性的解释,基斯·休斯顿(Keith Houston)的博客《荫郁的符号》(Shady Characters)会是你的不二之选。休斯顿在其中极为详尽地讲述了1971年,年仅21岁的电脑工程师雷·汤姆林森是如何创造出这个全球通用的符号的——他决定用这个奇特的“@”,作为新生的电子邮件系统的支点。

从汤姆林森的角度来说,“@”是个绝佳的选择,它在其他的电脑编程领域几乎不会被使用,它的出现也即刻表达了“给某个域名下的某人”发邮件的意思(在汤姆林森发明@之前,电子邮件已经存在了,但仅作为不同用户登录同一电脑系统所用的媒介工具)。

曾经,@在英语中仅作为计量标记存在,用来表示商品的售价。例如,以每块10美分的价钱买20块面包,就可记作“20块@10美分”。

世界各国人民都是怎么念“@”的?

不同的语言对于@有不同的描述方式——从“月亮之耳”到“蜘蛛猴”(图片来源:iStock)

从汤姆林森发布@符号至今,它早已发展出了更加珍贵的意义。正如休斯顿所提到的,早在1536年5月,一位名叫弗朗西斯科·拉比(Francesco Lapi)的佛罗伦萨商人就在信件中用“@”来表示“按……比例”,用以描述葡萄酒的价格。

这其中有着明显的关联。现代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中的单词“arroba”既能表示符号@,也能表示一个重量单位。而这个重量单位的量具,双耳瓶(amphora),则正是古希腊、古罗马人用来盛酒的器具(特别是葡萄酒)。

追溯历史,我们忘记了电子邮件,忘记了腌鱼卷和蜗牛。当我匆忙在键盘上按下一个@键时,它背后隐藏的历史能给我增添不少“深度的”愉悦:地中海古文明的一小块碎片竟然融入了现代社会,并且成为了信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原文选自:BBC

世界各国人民都是怎么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