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博物馆大放异彩

作者:毕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4-20 13:55:27

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博物馆大放异彩

华夏博物馆

“100年后,我的博物馆里的东西将成为珍贵的文物”,孙松林,一个北京私立博物馆的创始人说道。

“我们复制国宝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物,同时我们也创造国宝”, 孙松林这样形容华夏珍宝博物馆主要做的两件事情。

华夏珍宝博物馆没有一件文物,全都是用传统技艺或者非遗手工艺制作出来的当代作品。很多博物馆都在保护文物,但是,如果我们不保护现在的精品,将来这些东西将成为无法挽回的文物,孙松林说。

华夏博物馆因此吸纳了一批杰出的工艺美术大师。在这里,老艺术家们能够更好地传承技艺,年轻艺术家得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他们的技艺。

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博物馆大放异彩

孙松林

孙松林在文博界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者,他的声名鹊起最初来自对“花丝镶嵌”传统工艺保护的贡献。

花丝镶嵌工艺,作为“燕京八绝”之一,最早出现在2700多年前,历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

花丝工艺又称为细金工艺,花丝工艺,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以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打成器皿或錾出图案,并镶嵌宝石而成。

其用料珍奇,工艺繁复,由一根根花丝到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要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八大工艺,而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是更加复杂。制作花丝镶嵌饰品,要经过制胎造型、花丝成型、烧焊、咬酸(酸洗)等程序,再经过烧蓝或镀金银等表面处理,还要再"镶嵌宝石"或"点翠"才能整体完成。

这项技艺在2008年被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有2000多年历史的花丝镶嵌工艺,传承到2008年的时候,整个北京会做这项工艺的不超过10个人,而现在有200多个人在做”,孙松林说。

珍贵的“花丝镶嵌”工艺从濒临失传的境地,在短短几年之间走向复兴,大师频出,出现了不少国宝级的佳作。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孙松林的努力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门手艺是纯手工的,需要10年学习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艺”,孙松林说,“此外,手工艺者需要在30-60岁之间,因为这门手艺非常有挑战性,俗话说‘不养老,不养小’,年轻人力气太大在拉丝时容易拉断,而年老的力度又不够。”

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博物馆大放异彩

花丝生肖-猴

在2014年APEC会议上,运用花丝镶嵌手工艺的“繁花”手包套装作为 “国礼”馈赠给各国领导人及配偶,把这门传统技艺又一步带到了公众的面前。

中国有2000多家博物馆,目前能够款靠博物馆运营,盈利的屈指可数,华夏珍宝博物馆是其中较好的一家。”孙松林说。这么一个成功的博物馆,能够达到今天的成就也是非常来之不易的。

创始人孙松林生于1974年,是河南登封嵩山脚下的一个农家子弟。他是个遗腹子,被母亲和哥哥带大。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到北京打工。最开始,他在餐厅端盘子。工作闲暇以及夜里,他自学大专课程,并拿到了文凭。靠着这纸文凭,他应聘到了一家知名的发行出版集团当业务员。

做图书时,身边是大堆的中华传统典籍,他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饥似渴地读了很多书,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中华文明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三年后,他辞职创业,开始涉足艺术品投资,并且尤其钟情于宫廷艺术品,通过不断地努力,渐渐地成为当代艺术品收藏界的翘楚。

谈到近期的展览计划,孙松林介绍说博物馆计划以“燕京八绝”为首,集合继承着这些非遗技艺的所有工艺美术大师,以花丝镶嵌、景泰蓝 、玉雕 、牙雕、雕漆、金漆镶嵌为主创作一千件作品进行全国巡展,以此吸引更多民众来体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之美。

“现在已经做了600来件了,预计明年开始全国巡回展”,孙松林说。

另外,华夏珍宝博物馆正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展开合作,以“古今对照”为主题,将两岸故宫中的古代珍品与现代传承下来的古老手工艺一一对应,以时间轴为结点进行布展,让观众得以见证古代工艺如何完整地传承至今。

孙松林说博物馆希望以此为契机,通过以古今对照进行策展,影响人们对文化保护的关注,通过收藏更多非遗传人的艺术作品,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复兴。

“100年后,故宫有的东西,我这里也有,”孙松林自信得说。

记者还就非遗保护、艺术鉴赏与投资、馆藏藏品等方面对华夏珍宝博物馆创始人孙松林进行了深度专访:

1.现在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在走向消亡,您觉得有什么好的办法来保护它们?

孙松林:无论谁有多大财力或权力,要保护文化,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全体国民执着地爱上自己的传统文化!为了从自己的文化中找到自信、自尊与美的享受,他们愿意用一生去学习这些文化,愿意收藏本民族的艺术精品,愿意让家族几代人共同守护家传的文化遗产,这才是文化能够生存繁衍的基础。中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古人必以先齐家,后治国来构建家族,原因就是如果没有坚固的家学、家传,子孙没有掌握足够的传统文化知识,那何谈为自己古老的民族做出贡献呢?

2. 您觉得自己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是怎么培养起来的?

孙松林:艺术鉴赏力没有捷径,很早以前马未都先生就回答过这样的问题,艺术鉴赏力只有靠长期的学习与实践来积累,当然有前辈的指导会精进快些,但没有大量实践,那些知识就都是空谈!因为如果你没有亲手触摸过那些先人用数十年生命创造出来的珍宝,你就不能感触到艺术品的灵性,更不会产生那种与艺术家对话的时空穿越感。

所以,如果非要归纳起来讲,那我的艺术鉴赏增进之路是这样走下来的:首先是大量学习中国工艺美术与文物鉴赏的基本知识,然后要到世界各地博物馆去探寻那些知名艺术品,把它们与自己的知识一一比对;接下来与知名收藏家一起把玩、探讨其丰富的藏品,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参与艺术品的评定或拍卖,有条件的化最好能参与一些文物修复工作;接下来就要自己去寻觅与收藏好的作品;最后就是帮助身边刚起步的朋友去鉴藏自己认为好的品。我想这是每一个热爱艺术收藏的朋友都要走的必经之路。没有捷径,只有热爱与坚持。

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博物馆大放异彩

佛塔

3. 博物馆里的藏品主要来源于哪里?展览和销售的比例。

孙松林:目前,与我馆签约的艺术家已超过百位,因时间有限我暂不一一赘述,且说说我馆的藏品结构与展售比例。我馆主要艺术家来自受国家保护的非遗传人、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书协美协主席、理事、会员等中国传统艺术的主流传承者,馆内作品都是这些可称为国宝艺术家们的历年获奖作品、代表作、孤品、主题创作珍品等,针对每一个艺术家,您都可在我馆找到他各个巅峰时期的作品,甚至是专为国家领导人或国礼任务创作的绝世孤品。

我们博物馆的展售比例严格按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品类与馆藏需求设置。基本比例是:博物馆收藏、代售、展示、推荐作品各占四分之一。我馆收藏的大多是艺术家的获奖名作或创新作品;代售的大多为艺术的经典作品;展示的是艺术们专为国礼或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还有比较特殊的孤品;推荐的是当代最有代表性,性价比最高的藏品。所以,客人来到我馆后,无论是出于对艺术猎奇、学习的目的,还是想来寻求最符合其审美与经济能力的藏品,我们都给大家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4. 对于普通人的艺术品投资有什么建议?

孙松林:对于艺术品投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经济条件好的,可以多关注已成名的艺术家,收藏他们的名作与代表作。经济条件一般的收藏爱好者,可更多关注当代中青年艺术家,选择其中造诣杰出者投资,待以时日,必有所回报。而对于刚入此门,对艺术价值自己无法做出评判的朋友,可经常参加一些我馆举办的艺术展和品鉴会,借以锻炼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同时也可结识一些主流艺术家,从中了解这个艺术家的品质与实力,慢慢做出自己的判断。最重要的是,艺术鉴赏是经验的认知,一定要多听多看再下判断,这也是华夏珍宝博物馆不停举办各种展览、品鉴会、笔友会等文化活动的初衷!

5. 以您的观察,中国与其它国家在艺术品的保护、收藏、传承方面有什么异同。

孙松林: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保护、收藏、传承上最大的不同还是民众对本国艺术的认知,尤其在日本与欧洲,本国文化已不是教科书上的历史故事与案例,在很多家庭,由祖辈传承了数百年的“传家宝”很自然的融入了现代生活之中,既使新一代人保留了与祖先在文化上的关联,又使他们通过这些传家宝不菲的价值认识到,只有收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品才能保护家族财富与荣誉。反观国内,现代家庭中充斥着各种电子产品与名贵家具,但家传文化却消失殆尽,上一代人已无法用某种载体交给下一代人自己的文化传统,家庭实力除了用金钱衡量外,已无法用家学、家传等文化实力来展示自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而我们正是寄希望于用收藏来一步步找回现代家庭缺失的东西。

6. 对未来艺术品市场的前景展望。

孙松林:对于未来的艺术品市场发展,首先,当前有一个很好的文化产业环境,从十七大以来中央已明确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单从艺术市场来说,产业划分会更加清晰、明确,艺术消费市场的消费者也会更加理智。对于普通艺术消费市场,必须紧随媒体发展采取更好的宣传手段,在扩大线上宣传的同时,提供更好的艺术品线下体验服务,这才能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民众可以理解并消费的文化价值。对于高端收藏服务,我们则需要深挖艺术价值,为艺术价值的提升打造稳固的地基,同时为艺术家与收藏家搭建起高效有序的交流平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