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房制砚技艺精品展在京举办

2016-06-16 13:28:4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房制砚技艺精品展在京举办

 

2016615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的“文房砚为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房制砚技艺精品展”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拉开帷幕。

作为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文房砚为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房制砚技艺精品展汇集了洮河砚、澄泥砚、端砚、歙砚四大名砚传统制砚技艺的代表作品,小器中闪耀出大匠之精神,厚土里淘出唐宋的金声玉振,这些精美绝伦作品与观众的亲密相见,总会让观者的心灵大惊失色,除了点赞以外更多一份对“工匠精神”的敬畏之心。

一、文房四宝 以砚为首

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倶者,唯砚而已。” 在操持笔墨古代士族的情感构建里,笔有四德,墨能磨人,宣纸含章蕴藻,而砚则体现出的“入世”与“出世”的契合,在文人雅士心中占据重要地位。最能表现出文人对自身心灵的固守,最能表达出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应。所谓守正方能出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砚呈现的是一种文人的胸襟。

二、四大名砚 齐聚王府

200867日,砚台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展出包括广东端砚、山西澄泥砚、甘肃洮河砚和安徽歙砚200余方。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制砚技艺的传承人与工艺大师也应邀亲临展览现场,向观众展示制砚技艺的相关知识和情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房制砚技艺精品展在京举办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古端州)西江边碧溪一带,故名端砚。端砚始于唐武德年间,端石石质细腻滋润,石品花纹秀丽,有鱼脑冻、蕉叶白、翡翠斑、青花、火捺、金线、银线、石眼等,自古列为四大名砚之一。

澄泥砚:早在隋代即已出现,盛于唐。《砚史》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绛州是使用的汾河泥,虢州是使用的黄河泥制作,它们既有石砚的坚实润泽,又有陶砚的潜利,澄泥取泥考究,通常在丝织物缝制的口袋形容器内装入泥料,并数遍淘洗至泥质细腻,加入黄丹、石英砂等坚固剂,用秘法制造。其地道的唐秘法因系秘法缘故,到宋代晚期唐法已失传大半。澄泥砚有各种色泽,其中以鳝鱼黄、朱砂红、绿豆沙、玫瑰紫最为珍贵,称为澄泥四珍。

洮河砚:洮河砚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河乡的喇嘛崖,深藏洮河深水之底而得名。洮砚始于唐代早期石材质地坚润,色泽雅致,唐柳公权在《砚论》云:“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洮河石细润如玉,发墨较快,蓄墨久而不干。石色主要有红、绿、黄、白、黑、赭等六大类,石材纹理美妙奇幻,自然天成。

歙砚:歙砚产于安徽省古歙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龙尾山周围的砚坑而得名,故称为歙砚,又为龙尾石砚。歙砚开采于唐代开元年间,质地坚密,纹理灿烂,石品有三十六种之多,有眉纹、金星、银星、罗纹、刷丝纹、鱼子纹、玉带等品种。被称为四大名砚之一。歙砚色泽有青、黑、紫、绿、黄五大类。

近年来,恭王府着力打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加强与各省区域间的文化联动,大力宣传、倡导非遗保护理念,提高全民参与意识,营造起良好的文化空间,在推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唤醒了千年往事,激活了生命中的感动和记忆中的精彩,让观众有了和历史深度交谈的向往。下一步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将通过梳理传统文房传统技艺历史脉络和传承谱系,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导下将它们归入传统技艺的十八大分类保护研究项目之中,同期陆续举办传统文房技艺系列展的“笔” “墨”“纸”系列专题展和学术活动,让传统文化惠及大众,振兴传统工艺,促进古老技艺和丰厚遗产的活态传承,从而深入挖掘它潜藏的巨大生命力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