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以上所述,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目测结论,尚需地质学家予以关注、调查并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系统研究,以印证笔者之推断。
(四)
甘肃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重要的玉矿资源区。然时人对高古玉料的认识往往存在误区,常过分关注新疆和田玉,而忽视甘肃透闪石玉的重要地位。
甘肃境内玉矿资源丰富,本地透闪石玉中质地精优者并不逊于新疆和田玉。更重要的是,甘肃地区玉矿具有新疆所不可比肩的区位优势,其位置较接近玉料主要消费区——中原,且水道为大型玉材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开采甘肃透闪石玉山料相对便利,而新疆和田玉山料开采极其艰险。古人何必舍近求远,弃易求难,而追求新疆和田玉?是以,当时甘肃透闪石玉得以普遍流行。
甘肃地区除马鬃山、马衔山之外,肯定还有更多透闪石玉矿存在。只不过早期的大规模开采,导致这些玉矿资源枯竭,抑或至今尚未被发现或正式公布。马鬃山玉矿、马衔山玉矿现今亦几近枯竭,出产的玉料块度都较小,工艺价值较低,也当为古时大规模消耗殆尽。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汉代之后的玉器中,基本不用甘肃透闪石玉制作了。
中国的玉石种类比较丰富,很多地方都有玉矿分布,且不少都是优质透闪石玉矿。但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古代玉料时,往往独尊新疆和田玉,却忽视了包括甘肃在内的新疆以外其他地区(曾)蕴藏的丰富玉矿资源。
(图40 汉代和田白玉熊 咸阳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出土)
现有的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史前玉器大多就近取材。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新疆和田玉籽料开始在玉雕中使用,但数量不多,山料和田玉是基本未见使用的,此期玉材主要是就近获取或来自甘肃等地。西汉武帝以来,“西域凿通”,大量的新疆和田籽玉得以流入汉地,为治玉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但制作一些体形较大的玉器时,更多依靠的仍是甘肃等地出产的玉料。自唐代以降,新疆和田山料、籽玉开始成为最主流的玉材。
(图41 考察陇山玉石矿)
在距今4000年以来的玉石之路上,不仅仅输送的是和田玉,也应当包括了大量源于甘肃、青海(?)等地的玉料,而且恐怕在汉代之前这些所谓的“地方玉”还是玉石之路上的“主角”。
因此,我们有必要纠正时人凡遇透闪石古玉,皆一律视之为新疆和田玉,这一错误认识。要充分重视到高古玉用料的多元性和甘肃等地玉料的重要性,以还原被新疆和田玉遮蔽已久的甘肃等地出产玉料的真实历史地位。
(图42 考察圆满成功,考察团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