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7月11日电(徐子茗)号称没有夏天的英国,在最近两个月平均温度终于达到20度了,于是腐国人民把“脱”这件事玩high了。上个月的裸骑和英国第一家裸体餐厅开业已经不能满足英国人脱的欲望了,最近,英国最著名的全裸盛会又拉开了帷幕,有中国网友调侃道:“好想邀请英国人来37度的北京体验生活!”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去看看英国是如何将“脱”进行到底的。
裸骑
就在上个月,英国上百人涌上街头,全裸参加一年一度的裸骑活动,目的是倡导绿色出行,反对汽车文化。万万没想到,这次活动正好和英国女王90大寿撞车了,当天的伦敦可谓是热闹非凡,春光乍泄。
参与者抗议“以车为中心”的城市文化,为了吸引注意,参与者给自行车喷上了色彩鲜艳的车身油漆,还有人穿上了各种特色服装博人眼球。在常年游客云集的大本钟前瞬间转换画风出现这样一幕,并且大胆跟女王抢镜,不得不说,这很英国。
裸体餐厅
如果说裸骑算是一场用“脱”来引起关注的公益活动,那么裸体餐厅就是大张旗鼓的怂恿你“脱”了。当地时间6月10日,一直走在世界流行前端的英国又出奇招,这回把“吃”玩出了新花样。伦敦首家裸体餐厅,在好奇与争议中迎来了第一批食客。没错,豪放的英国人就是要你裸着吃。
据《每日邮报》报道,这家名为Bunyadi的餐厅位于伦敦东南部的大象城堡区,虽然只开3个月,但反响十分热烈,目前已经有4.6万人排号。该餐厅老板表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纯粹的天性解放”,裸体就餐能让人们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食物本身上。
也的确如老板所说,这家餐厅从食材到餐具再到服务员都保持了最纯粹的状态。餐厅的食物全部是农户自己种植的。做饭用木柴炉灶,炊具是陶土制作,餐具甚至可以食用。服务员也都裸身服务,不过最隐私的部分还是穿了肉色的内裤外加围了一圈树叶,十分有古希腊时期的色彩。在餐厅就餐的食客们全都“坦诚相见”,但是在这种“最自然的”状态下吃饭,注意一下真的能更多的放在食物上吗?
裸体节
裸着吃饭还不够high,全英最大的裸体party在7月5日又拉开帷幕了,重点是这场盛会将持续7天之久。据统计,裸体节已经有了300多名参与者,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0+,这些大叔大妈表示裸体是一种年轻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用实际行动宣传“人老心不老”的理念。
然而这场裸体节的主办方最近却很担忧,因为参与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场地变得不够用了。主办方British Naturism(BN)的会员已经达到1w人,腐国其它零零碎碎的私人裸体俱乐部也有超过130家,带着100人找场子容易,但试想带着1000人在光天化日下全裸走来走去,这画面太美小编不敢看。Cornish holiday park在过去8年一直是裸体狂欢根据地,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园几乎要被挤炸了,于是他们被公园管理者扫地出门。今年他们就搬到了Somerset的Camping and Caravan 公园,虽然视野开阔,但是也挡不住蹭蹭上涨的参与者们。明年的裸体盛会何去何从还是一个大问题。
裸体真人秀节目
英国还推出了一档堪称史上最大尺度的全裸真人秀,彻底把“脱”这件事搬上了电视。这档名叫“Life Stripped Bare”的节目在英国电视台Channel4播出,除了要求6人(3男3女)全部脱光外,所有的家具都被收走,嘉宾要在什么都没有的状态下一起生活21天,期间除了吃喝不能买一切别的东西。
制作方声称自己绝对不是为了博收视率,节目的出发点可是相当高的,“我们希望人们可以摆脱一些不必要的束缚,这样他们就可以重新享受到单纯的快乐,哪怕只有一次简单的对话,谈一次钢琴或者交一个新朋友。”但是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要和陌生人一起裸身睡觉、聊天、上班,并且坚持21天,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有良心”的节目组允许嘉宾每天取回一样自己最必须的东西,但是,他们所有的物品都存放在距离住处1000米以外的一个集装箱里。
尽管这档节目争议不断,但嘉宾们的反应也一定程度的肯定了节目的初衷,比如每一次嘉宾取回的东西各不相同,睡袋、床垫、编织布、热水壶等等,似乎早已忘记了曾经从不离手的手机。不得不说,腐国人实在是太会玩了。
为什么英国的裸体主义者这么多?
其实英国人爱“脱”是有历史渊源的,英国是欧洲裸泳的发源地,早在1668年,英国物理学家Thomas Guidott就发现了巴斯富含矿物质的温泉水有益于身体健康,之后裸体泡汤在巴斯盛行开来。到了1730年海边裸浴已经成了一种时尚,而男女共同赤裸有用或洗浴是出现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并如同病毒般传播,迅速席卷欧洲大陆。从此引领潮流的英国人也一“脱”不可收拾,各种裸体party相继出现。
5年前,英国的社会调查就显示,全国有40万裸体主义者,占总人口数的6%,他们追求“不要压抑你的天性,放肆的脱吧!” 如今裸体已经成为英国裸体主义者追求的理念,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倡导以赤裸的状态回归自然。
(图片来源:《每日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