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逊专栏:两种语言,两种思维

作者:爱新闻 王一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07-12 17:03:29

约翰逊专栏:两种语言,两种思维

英语日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工作语言。许多跨国公司(即使公司总部位于瑞士和日本)都开始把工作语言定为英语,而国际组织如欧盟和联合国等也开始使用英语处理更多事务,英语已成为新的默认语言。办公室成了英语的世界,其它语言只是混迹其中。

这对英语母语者有利吗?毫无疑问,在外语环境下工作十分困难。一个人若在说话时纠结句子是否正确、用词是否生僻,就无法流利自如地与别人争论,也无法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英语母语者可能会设法长篇累牍地强势压倒反方观点,或是口若悬河不让其他人有插话的机会,又或通过讲笑话来活跃气氛。而非母语者想要做到这些则异常困难。近期《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上迈克尔·斯卡平克(Michael Skapinker)的一篇专栏文章称,对英语母语者来说,掌握与非母语者有效沟通的技巧至关重要。

但是,正如斯卡平克所提及,非母语者也有优势,虽然这种优势更加微妙,但却不容忽视。非母语者也许不能轻易展现自己的才华。你的聪明能被人认可是一种优势,也是世上许多口齿伶俐之人的幸运之处。但它往往会带来相反的效果,那就是:实力被低估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这会在后续的谈判中给对方惊喜。就像一位身在法国的美国教授告诉约翰逊专栏的那样,来自另一种文化背景(而不仅仅是说另一种语言)的人能够注意到谈话中的障碍,以及其他讲母语者所共有的惯性思维,从而引导会议跨越这些障碍、打破惯性思维。这种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可以被伪装成一窍不通:“我不清楚这里的工作模式,但我认为……”

在非母语环境下工作的人还有其他优势。“询问对方细节能为自己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或是成功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一名在《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工作的俄罗斯员工说道。语速慢让非母语者能够挑选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而这是大多数人在情绪激动时不会做到的。“脑子转得比嘴快”颇有其值得称道之处,而“嘴比脑子动得快”则反之。

最有趣的是,从语言到思想可能存在一个反馈回路。聪明的研究人员发现,有时在非母语环境中做出的决定会更加优秀。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让研究对象做的一份测验充满陷阱——看似“正确”的答案,实际是错的。以第二语言进行测试的实验者更可能避开这些陷阱并选择正确的答案。换句话说,思维流畅有其所短,审慎思考有其所长。该研究团队中也有人发现,甚至在做道德决定时,比如,当被问到是否能接受自己亲手杀死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性命时,非母语者的答案更加实在、更少感情用事。一位在丹麦工作的美国人称,他坚持使用丹麦语来协商薪水问题——用英语要求加薪使他受尽折磨。

以上这些问题与母语是哪种语言并不相关。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在英语环境下工作的人们中既有只会说英语的人,也有会说除英语之外多种语言的人。这些非母语者往往会在参加英语会谈之前聚在一起,用母语私下讨论一番。欧洲委员会的一位荷兰官员提到,在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总能时刻提醒人们,其他人也许会以不同方式来看待问题。(一项研究表明,会说双语的儿童能更好地猜测别人的想法,也许是因为他们总在观察谁说着哪种语言。)据说,金吉·罗杰斯要和弗雷德·阿斯泰尔跳同样的舞步,但要“朝着反方向,穿着高跟鞋”跳。正因如此,她才不出所料地成为了一名杰出舞蹈家。

确实,那些在非母语环境下工作的人热衷于讨论这些优势和劣势,毕竟,只会说一种语言的人从没有这种机会。在第二语言中苦苦挣扎的人值得同情,但想想那些只会说一种语言的人吧,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正在错过什么。

原文选自:《经济学人》

译者:王一羽 编辑:钦君

约翰逊专栏:两种语言,两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