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照片迅速走红了。另外一些则沉淀了下来。这些照片不仅像急性传染病一样在社交媒体中迅速传播,还在数月甚至数年的休眠以后不断地突现公众的脑海里。其中一张就是这样,它是在大约10年前拍摄的,但它透出的源源不断的辛酸感,使得它上周又在公众中走红,完全让人意想不到。照片传递出的表面信息是一个带着深深忧伤的人:一位年老的退休老兵一边行进,一边用指关节将眼泪抹开,一个人,处于市政游行队伍中,走下一条阴郁的小街。
这张由亚历山大·彼得罗相( Alexander Petrosyan)拍摄的照片已经在脸书上获得了上百万个赞。这张照片引起了全球的共鸣,虽然(或更可能是因为)照片中男子的具体身份、国籍、忠诚度不详,或不能为人所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胜利或失败的影响——这个男人悲痛欲绝的表情已经促使其成为了一个标志,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永久地成为人们悲痛的通用标志。
2009年5月9日胜利日游行上的老兵,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涅夫斯基大道(摄影:亚历山大·彼得罗相)
但是这张照片会继续走红吗?最近对照片来源的调查,成功将受勋老兵的位置锁定在2007年的圣彼得堡,当时他在参加庆祝战胜德国法西斯的游行。更多关于老兵接受鲜花的照片浮现了出来,根据摄影师的叙述,这位身份不明的老兵“伤心的是自己在其他老兵的队列后面,赶不上他们”。
对于照片背后细节的广泛传播,会不会降低这张照片的人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人们会想,如果将老兵身上一些世俗的标志物去掉——老兵胸前的军功章,印在防风夹克上的耐克“Swoosh”(那一钩)商标以及系在他身后街灯上的国旗——只留下那不可削减的内心深处的痛苦,照片看起来又会是什么样?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的《充满悲伤的老人》(也叫《在永恒之门》)是触人心扉的绝望写照。(图源:维基共享资源)
这样一种被隔离的忧伤会是怎样的?它就像是文森特·梵高的感人画像《充满悲伤的老人》(也叫《在永恒之门》)。比起其它描绘伤心人物的著名画作(从圭尔奇诺的《圣徒彼得在圣母前的哭泣》(1647年)到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梵高的画更加不拘泥于宗教和风格的限制。
这幅画作是病痛缠身的画家1890年7月去世前两个月画成的。画中描绘了一个悲伤的老人,用手搓着自己的眼睛,透露出无比的绝望,这样的主题是梵高在8年前的素描《绝望》中尝试过的。如同近日在社交媒体中疯转的那幅照片一样,《充满悲伤的老人》也捕捉到了一个军人脆弱、崩溃、内心不设防的一刻。(艺术家的画作原型是荷兰战争中的一位名叫阿德里亚努斯·雅克布斯·桑德兰(Adrianus Jacobus Zuyderland)的老兵。)
这幅画是梵高在一间疗养院中修养时创作的。梵高是1890年春天搬进这家疗养院的。但《充满悲伤的男人》并不仅仅是画家对其备受折磨的内心的自述,它自身就是一种悲伤的代名词——我们所有人都像是在走向这个孤独的状态。
原文选自:BBC
译者:秦炯 编辑: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