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和他的小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16-07-26 17:03:38

仲夏节之际美丽傍晚的北京音乐厅内,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小号副教授朱光老师携他的学生,目前就读于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并担任芬兰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小号首席的郭翔,携手为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而温馨的小号专场音乐会。

朱光和他的小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小号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它的起源年代非常久远,普及则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时期。然而近二、三十年来,虽有少数外国小号演奏家在北京舞台上与乐队合作演出,却几乎没有小号的专场音乐会,而中国自己的小号演奏家在大型舞台上举办音乐会的则更是十分罕见。因此,在筹备这场音乐会之初,朱光老师面对音乐会的场地选择、受众群体、演出曲目等问题,内心也有着很大的压力。但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因为把从专业角度向听众全面展示小号的发展历程和充分演绎小号独特的魅力作为本场音乐会的目标,朱光和郭翔两位演奏家摒弃了很多人将音乐会商业化、趣味化的提议,潜心安排了这场曲目选择时间跨度大、风格多元,甚至可以说并不“讨巧”的音乐会。

音乐会在曲目上进行了精心的挑选,从巴洛克时期到近现代的作品选择,既重现了小号在音乐发展史上辉煌年代的音乐特色,又演绎了结合现代音乐需求后的小号音乐风格。上半场,朱光和郭翔为大家分别演奏了M.Rondeau的《Baroque Fanfares》、L.Mozart的《D大调小号协奏曲》、G.Tartini的《D大调小号协奏曲》以及P.Franceschini的《D大调双小号奏鸣曲》四首巴洛克时期作品。

其中,为了让听众更多了解小号的发展史,同时更贴近作品本身,在第一首作品演奏时,朱光与郭翔师生采用了原始的巴洛克制式小号。这种制式的小号无论在音色上还是在演奏方法上都有别于现代小号,演奏难度非常大,但无疑为在场听众在音乐会开始就带来了不一样的认知和感受。之后的三首作品,两位演奏家与中央音乐学院管风琴演奏家沈媛老师合作,为现场听众完美诠释了小号既能嘹亮高亢,又可柔美歌唱的丰富表现力。而以管风琴协奏的形式,则更好地为体现了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的演奏风格特点,让听众们仿佛置身于十七世纪巴洛克的音乐时代中。

朱光和他的小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音乐会下半场,朱光、郭翔与钢琴家张俊女士合作,演出了法国作曲家Eugene Bozza的《Rustiques》、芬兰作曲家Kirmo Lintinen的《Lamento(挽歌)》、美国作曲家G.Gershwin的《蓝色狂想曲》以及罗马尼亚作曲家G.Enesco的《Legenda(传奇)》四首现、当代作品。

与上半场的巴洛克时期作品交相呼应,通过不同国家作曲家创作的不同风格作品,无论是浪漫的法国自然气息,还是充满爵士元素及戏剧性的美国实验性作品,都充分展示了小号在近现代音乐发展中多元化、多视角化的一面。而最后一曲20世纪小号代表曲目的《Legenda(传奇)》,朱光老师则请出了自己的母亲,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商澄宋女士担任自己的伴奏。商教授虽已年近八十,但多年来一直是朱光老师专业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支持者,此次母子同台演出,其充满默契的配合无疑为这首乐曲增添了许多温暖的元素。而在现场所有听众的强烈要求下返场的Eric Morales的《双小号协奏曲》第三乐章,则让音乐会在最热烈的情感高潮中圆满结束。

整场音乐会中,朱光的演奏沉稳而充满情感,郭翔的演奏热情而富有逻辑,无论是重奏还是独奏,师生二人都充分展示了自己在演奏中的独特风格,同时又体现了一种通过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而沉淀出的和谐。这种朴素而深沉的情感,正如朱光老师在音乐会上所说的,当他放弃国外工作,准备回国任教的时刻起,一种对中国小号专业发展建设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这场音乐会并不仅仅是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和热爱小号专业的听众们,对自己多年教学的阶段性总结和展示,而是更多希望通过这种“抛砖引玉”的方式,让小号这个专业在中国有更宽广的前进道路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像郭翔这样优秀的学生被发掘出来,让他们走向世界音乐殿堂,为中国小号教育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这种希望纯粹而执着,如珍贵的种子般经过多年的精心呵护与栽培,终于结出了一树繁花硕果。这也正如我听过音乐会后所想到的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者宋歌,音乐学硕士,任职于中央音乐学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