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丑角名家、戏曲教育家张永禄先生百岁诞辰,在缅怀先贤之际。回顾他的艺术人生,学戏、演戏和教戏,继承与传承!对于演戏,他有一句名言:“做为丑角演员,傍好角儿,托好角儿,天经地义!”在他演艺生涯中,傍过好多名角儿,演过数十出京剧和昆曲剧目,他那独具特色的表演,赢得广大观众的称赞与喜爱。新中国成立后,他除了演出,还在北京、天津等地戏曲院校任教授课,培养了一批丑行的优秀人才。
张永禄先生自幼入《斌庆社》第三科“永”字科学艺,初学老生,学演过《搜孤救孤》、《黄金台》等剧。后改丑行,不久,就以“七岁丑”的艺名与同科的谷玉兰(谷永来)一起演出了《小放牛》、《小上坟》、《打樱桃》、《打杠子》等旦、丑对儿戏。张先生天资聪颖、嗓音宏亮,又得前辈教师郭春山、赵春锦、小奎官(殷斌奎)等的悉心教授,系统学习了文丑中“方巾丑”、“袍带丑”、“老丑”、“丑婆子”等各类丑角应工剧目。他虽学文丑,也爱习武,平日练功,肯于吃苦,压腿、踢腿、下腰从不偷闲。“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时间,他不但练就了武丑的“走矮子”、“叠筋”、“扫堂旋子”等基本功,而且还能过几门大筋斗,如“踺子出场”、“虎跳前扑”、“小翻蹑子”等,翻得干净利落、又轻又漂亮!科班正规、严格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
1932年,张永禄先生出科后,首先搭班“永春社”。“永春社”是1931年由年仅20岁的当红青年武生李万春先生自组挑班的班社。张先生为李先生配演了不少武戏,如《火并王伦》(饰王伦)、《千里走单骑》(饰老方丈普净)、《走麦城》(饰华佗)、《锦毛鼠白玉堂》(饰家僮张祥儿)、《快活林》(饰酒保柳怀)、《落马湖》(前饰樵夫、后扮酒保)等等。张先生虽然扮演的都是配角,但他每次演出极为认真。他认为“台上角色无大小”,只有根据剧情需要,塑造好所扮演的人物,与主演密切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演出效果。例如《打虎》前“酒馆”一折,武松来到景阳岗前的酒馆饮酒,张先生扮演的酒保搬来大坛的酒坛,为了表现酒坛的重量,他弯腰下蹲,叉开双腿走小碎步,摇晃着搬到桌旁,接着他双手抱起酒坛,为武松斟酒时两脚踮起、身体前倾,显示了酒保勉为其难的神态。当武松举起酒坛痛饮时,他仰首靠贴在武松胸前,以嘴来接滴漏下来的酒,武松饮毕,他已显露出醉态的表演,生动幽默,令观众捧腹不止。尤其在李先生新编排演的两出独有剧目《田七郎》和《真假康小八》中,张先生分别饰演县官和康小八,他的精彩表演,为演出增光添彩,受到内外行的一致好评。
张永禄先生为了拓宽艺术视野,丰富舞台实践,后来他先后加入杨宝森、宋德珠、李砚秀、赵燕侠、李宗义等班社(剧团),演出剧目和扮演的角色也更加宽泛,如《审头刺汤》中的汤勤、《群英会》中的蒋干、《问樵闹府》中的樵夫、《辛安驿》中的周母、《能仁寺》中的赛西施等。尤其是《大英杰烈》(铁弓缘),他和李砚秀、赵燕侠、赵慧秋、王紫苓等多位名家合作演出此剧,他在剧中饰演的陈母别具一格,如在“茶馆”一折的最后,陈母追打丑公子石文时,他凭借幼时的武功,打“飞脚”拧“旋子”,最后“金鸡独立”亮相下场,很好地表现陈母的正直刚义的鲜明性格。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京剧名家王紫苓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到“我与张先生合作过的剧目有《大英杰烈》、《孔雀东南飞》、《拾玉镯》、《挑帘裁衣》,张先生在剧中分别饰演陈母、婆婆、刘媒婆和王婆,虽然这几个人物从扮相上基本相似,但张先生在都能从人物性格出发,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将陈母的刚强侠义、婆婆的封建刁钻、刘媒婆的诙谐风趣和王婆的卑鄙恶毒刻画得淋漓尽致、毫无雷同之感。”在张先生的演出剧目中,有两出值得一提的是《戏迷传》和《盗魂玲》,这是前辈艺人编演的两出娱乐戏,剧中没有固定的故事情节,演员可以各京所能反串、客串随意演唱。张先生不仅演唱老生、花脸、青衣唱段,曲艺中的单弦、京韵大鼓等,他还自拉自唱老旦《钓金龟》唱段,充分展示了他一专多能的艺术才华。
除了京剧,张永禄先生也酷爱昆曲。早在科班时,就曾得到郭春山先生的亲授,学习了昆曲《醉皂》、《问探》、《张三借靴》等,这也是他后来经常演出的剧目。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张先生由萧长化萧老推荐,只身赴沪向昆曲名家王传淞先生学习了一出唱念做表并重的昆曲《下山》。他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加工,使其成为一出精典的昆曲剧目。1956年,浙江苏昆剧团来京演出昆曲《十五贯》,轰动京城。张先生看过后,决定再次南下,拜在王传淞先生门下,学会了这出戏。回京后,他在当时的交通部直属京剧团排演了昆曲《十五贯》,获得广泛好评。
张永禄先生一生热爱艺术,勤于向前辈学习!他出科后,拜马富禄、赵春锦为师,继续深造。认李多奎为义父,学习他喜爱的老旦艺术。他还经常到郭春山家问艺,帮助郭先生誊写昆曲本子。他每次到上海演出,必去拜访丑角名家刘斌昆,虚心学习海派的丑角艺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便于向萧长华萧老学习,他把家搬到西草场头条66号萧老家的前院。萧老的嫡孙、国家京剧院小生名家萧润德曾在一次采访时说道:“当时我们家住在后院,因为离得近了。张先生经常来后院,我祖父见他人挺实诚,又好学,于是有空便给他说戏。张先生对我们弟兄也特好,记得1952年我12岁准备报考戏校,张先生耐心地为我做考前辅导,使我顺利地考进中国戏曲学校。”
张永禄先生深知承与传的关系,只有更好地继承,才能更好地传承,把自己所学所悟的艺术真心传给下一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张永禄先生受聘于中国戏曲学校,教学剧目是昆曲《下山》。当时还是戏校学生的刘秀荣、刘长生姐弟向张先生学习了这出戏,后来曾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昆曲《下山》,受到高度赞誉。
1957年张永禄先生参加天津市京剧团,不久,又聘请他到天津市戏曲学校任教。他在教学中,治学严谨、授课认真,根据每位学生的条件和特点,因材施教,分别教授剧目有:《下山》、《借靴》、《小上坟》、《群英会》、《老黄请医》、《三不愿意》、《打渔杀家》、《打面缸》、《樊江关》、《连环套》、《秋江》、《三岔口》、《时迁偷鸡》、《小放牛》等,培养了有陈霁、齐忠岚、茹绍祥、穆祥熙等一拨儿有才华的丑角新秀。后来,他们都成为天津京剧院的业务骨干,深受观众喜爱的京剧名家。在校教学期间,最使张永禄先生难忘的是1961年4月30日在天津干部俱乐部,陈霁、张重华为毛泽东主席演出昆曲《下山》,毛主席观看后起身鼓掌祝贺。做为陈霁的老师,张永禄先生也感到格外高兴。
文革后的七十年代,传统戏刚刚恢复,年愈六旬的张永禄先生受聘到北京市戏曲学校,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现如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北京京剧院著名丑角演员梅庆羊,就是当年张先生教授过的一位优秀学生。
张永禄先生以他毕生的精力为丑角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六年,但他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执著的治学精神,为我们后来人所学习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