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沉迷游戏确实不好 但也轮不到杨叫兽的“帮助”

来源:东北网
2016-08-12 16:28:57

过于沉迷游戏确实不好 但也轮不到杨叫兽的“帮助”

  首先,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电击疗法本身确实无罪。

电击疗法又称电休克疗法或电痉挛疗法,适用于其他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无效的严重抑郁症、精神病,和伴有严重精神症状的癫痫病患者。

这种治疗进行之前,医生会给患者使用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以避免通电后出现抽搐、肌肉颤动、骨折等并发症。

作为精神科最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之一,电击疗法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副作用较药物更少,但它必须在专科医院由专科医生实施,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以免发生危险。

其次,杨永信所使用的电击疗法,从操作层面却是错误的。

电击疗法仅适用于有严重自杀倾向、暴力倾向的重度抑郁症和精神病患者,而不是所谓的“过度上网”的孩子或玩家。更重要的是,在电击之前,杨永信并没有使用任何麻醉剂或肌肉松弛剂,这导致孩子们在电击的过程中出现剧烈的抽搐和疼痛。

必须要在此强调的是,电击疗法需要在专科医院实施,而不是所谓的“网瘾”戒断中心。事实上,早在2009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就已经在网站上下发了《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该项治疗。

被神化的“网瘾治疗”其实就是“厌恶治疗”

过于沉迷游戏确实不好 但也轮不到杨叫兽的“帮助”

“网瘾电击疗法”产生奇效的原因,并不在于电击本身,而在于“厌恶感”——将孩子过度上网的行为与电刺激联系起来,并通过多次电击的方式建立条件反射。一旦孩子想要上网,脑中就会立刻浮现被电时的痛苦,念想自然就断了。再加上杨永信所使用的威逼、恐吓、洗脑等“方法”,短时间内“驯服”一个喜欢上网的孩子绝非难事。

这种方式在生活中也被经常使用,比如为了帮婴儿断奶,母亲会故意在乳头上涂抹苦味剂。

可是,如果孩子因为电击治疗操作不当而健康受损,或者从此在性格上产生偏差,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作为玩家,我们当然对于这种“先妖魔化网络和游戏,然后再以此牟利”的人感到不齿;作为媒体,我们却必须保持克制,避免过度的引导舆论。无论如何,相信各位看官都能够得出自己的看法。

过度沉迷游戏确实不好,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帮助孩子的手段多种多样,杨永信绝对不是父母唯一的选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