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墓”:哀伤永不沉没

来源:中国日报
2016-08-30 17:24:29

“海洋公墓”:哀伤永不沉没

我们该怎样纪念那些溺死在海中的人?凯利·各路维亚(Kelly Grovier)目睹了一次海上葬礼,为那些魂归地中海的叙利亚难民。

心爱的人死在海里,对幸存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将在恐惧萦绕中度过。近日,离土耳其海岸不远的一个临时纪念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些照片,他们为4000多名叙利亚难民吟唱葬歌,这些难民都是在去欧洲寻找安全避所的绝望之路上被杀害的。200个树脂做成的墓石,经过装饰特别像磨光的大理石板,“海洋公墓”就像是一支哀伤永不沉没的舰队。这些看上去反地心引力的石块由水下重物固定,在水上有序漂浮(有意模仿退伍军人墓地的顺序),上面刻着的名字,以及他们短暂的生命历程,久久萦绕在我们心头。

“海洋公墓”:哀伤永不沉没

海洋公墓像一支“哀伤永不沉没的舰队”(图片来源:Support to Life/Hayata Destek)

毫无疑问,墓碑的浮力是设置好的,象征着永恒的记忆,然而却是痛苦的记忆。但这幅景象也有着其他的意义,那就是在不经意间回顾了一个庄严的艺术传统——纪念那些在艰难的奋斗道路上死去的人们。大海也为艺术家和作家提供了原始的素材,让他们的想象力源源不断:约翰·弥尔顿的诗《利西达斯》写于1637年,以缅怀溺亡的同学;JMW.泰纳的忧郁画《和平-海葬》,是为了纪念他的同胞艺术家大卫·威尔基,大卫1841年死于直布罗陀海岸;威廉·华兹华斯的《挽歌》,则是为了缅怀诗人的兄弟约翰,他于1805年死在爱尔兰海上由他自己指挥的船上;法国画家西奥多·杰利柯的油画《梅杜萨之筏》存在争议,人们一般认为该画描绘了1816年132人在为期13天返回塞内加尔的路途中沉船惨死一事。

“海洋公墓”:哀伤永不沉没

希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的《希望的残骸》——也被称为《冰海》——描绘的是海面变成了一片冰冷的陵墓(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雪景画《希望的残骸》由德国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于1823年至1824年间完成。在海洋公墓的背景映衬下,这幅画似乎又重焕了那个时代的生机。在弗里德里希的伟大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北极冰盖上倾覆的船只,急剧上升的推力竖直地形成了一个冻结的地下墓穴,很像古老的合葬墓或史前的大门。尽管该画受到了探险家威廉·帕里1819年发现西北航道的航行所启发,弗里德里希将寒冷的海水变成冰冷的陵墓,主要还是源于一种可怕的幻想。将这幅画与海洋公墓的照片进行对比,我们能感觉到《希望的残骸》其实可以被看做泰坦尼克号沉船的原型。

译者:朱琳 编辑:钦君

原文选自:BBC

“海洋公墓”:哀伤永不沉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