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有一两个讨厌的口头禅或是用法呢?“Literally”本应该指“字面上”的意思,却被人们用于加强语意,表达“确实”——正如明明有无数种方式可以表达“我们走了很长的路”,人们却偏偏要说“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走了一百万英里的路”(We literally walked a million miles)。再者,“To beg the question”原义指“以未经证明的假定作为论据”,如今却被多数人用于表达“不禁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此外,用逗号连接两个从句,就犯了“逗号粘连”(comma splice)的错误,这就代表着不和谐,就应该避免。
而有些人对用词的要求甚至更为苛刻 :他们所选的那些词汇和短语往往拥有由来已久、广为人知的第二重含义,对待这(或含隐喻意味、或是全新意义的)第二重含义,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堪比阅读启示录。
最近,有人创建了一个推特账户“@over_morethan”,致力于捍卫“over”的原义,即某物体位于另一物体的上方,并认为它不能与数字连用。然而,尽管语言纯洁论者认为表示“超过”、后跟数字的介词统统应为“more than”,而非“over”,但就连《经济学人》近期的文章中,也把“over”放在了“2/3”、“150名皇家学会会员”和“一年”前面作介词,还让隐喻掺杂其中。
其实,不只@over_morethan博主一人坚持语言纯洁论。作为多家美国报社的写作指导书,“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写作风格书”中严禁“over”与数字连用,给该规则平添了一层神圣的光环。有人称,美联社在美国版面编辑协会(the American Copy Editors’ Society)会议上宣布放弃这条“禁令”时,当场听到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正如编辑乔纳森·欧文(Jonathan Owen)所言,这条“禁令”既没有理会人们的惯用法——无论是瑞典人,还是古希腊人,使用介词“over”的方式都几乎一致,也没有考虑到几百年来“over”在英语中的使用方式都不曾改变这一事实,所以美联社放弃这条“禁令”无可厚非。然而,有些人偏偏要坚持“over不能与数字连用”这条伪规则,坚信美联社放弃它就等同于降低了智力标准。
再以布莱恩·亨德森(Bryan Henderson)为例,他“纠正”了数万篇维基百科文章,从中去除“comprised of”。他坚持“整体包含部分”(whole comprises the parts)的论调,认为短语“comprised of”冗长繁杂、毫无意义,之所以存在只因为人们把它与“composed of”混淆了。但要说它毫无意义,大批的英语母语者就不同意了:光在《经济学人》上,该短语就出现了将近4000次,在谷歌上更是能搜索出630万条结果。一个“毫无意义”的短语怎可能被这么多人这么“有意义”地使用?
如何制定语用规则?答案简单明了:要基于说话人的实际用语,而非凭空想象“人们应该这样或那样说”。语言是一个随意性体系,充满了受到社会一致认可的语言符号。如果说英语者统一认可“dog”应该用于形容吠叫的四腿哺乳动物,那么“dog”的含义就被如是界定了。
多数说英语者认为“over”后跟数字不存在问题。这位匿名的推特语言家连同美联社一起,孜孜不倦地纠正《纽约时报》、《时代杂志》、《新闻周刊》中“over和数字连用”的错误(依照我们的经验,多半是男性才会抱怨语法错误,但人们发现这位博主是名女性)。她似乎从未想过为什么如此大量的刊物一致认为“over”可以与数字连用,要知道,这些刊物间基本上从不认同相互的观点。而且,它们没有误导读者,并不该受此般指摘。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亨德森先生纠正的数万条维基百科的编辑工作——几乎所有受高等教育的英语母语者都热爱分享知识,他/她们都知道读者能够理解,谁说他/她们不能正确使用语言了?
语言变化发生缓慢。“over”与数字连用似乎由来已久,“comprised of”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出现在英语书中,没有人被这两种说法弄糊涂。就约翰逊专栏看来,谨慎的作家使用“literally”时仍然择其“字面上”的意义,毕竟“literally”的语用含义着实值得人们探讨。但“to beg the question”表示“不禁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成主流,无需多言。反对发展不成熟或具迷惑性的语用改变固然很好,但当语言确确实实已向前发展时,语言守护者就该改改旧观念了。
译者:王一羽
编辑:钦君
原文选自: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