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见时难别亦难,剧终不肯说再见。9月9日,反映山区教师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湘剧《月亮粑粑》在北京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第二场演出结束后,观众长时间热烈鼓掌,久久不愿离去。
作为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湘戏晋京”演出活动的经典剧目之一,湖南省湘剧院精心打造的大型现代湘剧《月亮粑粑》连续两晚在同一剧场亮相。在头天晚上的演出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中央纪委驻中宣部纪检组组长傅自应,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北京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伟,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等与首都各界群众一同观看。
“月亮粑粑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笆斗装了三升米,一送送到大屋里……”《月亮粑粑》是诞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童谣,从古流传至今,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朴素的文化理念——将后代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古老的童谣,平凡的故事。剧中的主人公秦雅云是一位贫困山村女教师,全剧通过1985年至2015年30年间的几个片段,巧妙地将《月亮粑粑》的思想内涵融汇在秦雅云30年坚守与奉献的动人故事,把这首古老的童谣,升华为一位乡村女教师的中国梦,以正能量弘扬了大爱。
梅花奖、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总导演张曼君说:“戏曲的生活化、古老湘剧的现代化是这部戏的最大特色。”《月亮粑粑》是根据石门县深山一位朴实的代课老师的真实故事来创作的。为了给作品注入坚实的生活基础,湖南省湘剧院在创作过程中,曾3次组织演职人员到边远山村小学体验生活,那里的人们善良、淳朴、奋斗的精神品格,都成了这部剧的创作元素。而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前后历经6次重大修改打磨,将这部剧打造成了精品剧。
自2015年5月首演以来,《月亮粑粑》广受好评。北京专家组一致认为,《月亮粑粑》是一出好戏,整个演出诗情画意,细腻感人,全体演员对角色的把握都很到位,每个细节都处理的非常感人,高腔的味道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表演结合的很好,音乐有歌剧感觉,很有创新,湘剧元素也很丰富,很喜欢。该剧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2015年荣获第五届湖南艺术节最高奖“田汉大奖”,今年跻身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十台重点扶持剧目、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下个月,《月亮粑粑》还将参加在西安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再度冲刺文华大奖。
由于《月亮粑粑》是根据真实人物原型来创作的,两场演出,适逢教师节到来之际,这台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展现生活真实、带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贴近剧”,让现场观众在感受艺术享受的同时对平凡人中国梦的实现产生了强烈共鸣。
被文化部专家称为“现代戏创作的示范之作”,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评价“朴实、感人,看不过瘾”的湘剧《月亮粑粑》,只是“湘戏晋京”12部展演剧的其中一部。自从8月8日,湖南省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桃花源记》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上演以来,湘剧《烧车御史》、舞剧《桃花源记》、音乐剧《天使合唱团》、花鼓戏《我叫马翠花》、汉剧《孟姜女传奇》、京剧《辛追》、花鼓戏《齐白石》、舞剧《凤凰》、巴陵戏《远在江湖》、湘剧《月亮粑粑》等湘戏在民族文化宫、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北京剧院、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等首都各大剧场迎来一波又一波的高潮。9月19日、9月20日,湘剧《田老大》、《赵子龙计取桂阳》还将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和长安大戏院分别展演。
3个月前,“文化湘军”聚集深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曾对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勉励新湖南更好地走出去,让有湖南人的地方就有新湖南。短短3个月多时间,刘奇葆又接见了湘剧《月亮粑粑》剧组主创人员,这对湖南的文化繁荣既是肯定,又是鼓舞。
湖南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一方艺术创作的沃土,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湖湘戏曲在全国更是独树一帜,不但产生了《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享誉海内外的优秀剧目,更是孕育了李谷一、张也等优秀艺术家。近年来,湖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鲜明提出“以作品为中心抓精品创作,以人民为中心抓创作导向,以人才为中心抓队伍建设”,湖南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出台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制度和文艺家下基层管理办法,将下基层体验生活纳入文艺专业人才评奖评优、晋级晋升等考核内容。建立首批32个文艺创作基地,拍摄系列电视专题片《艺术家下乡记》,引导更多文艺工作者把体验生活转为自觉行动,组织48位艺术家,深入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等贫困山区体验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目前正在组织创作精准扶贫题材的花鼓戏《梦随苗鼓舞》、话剧《十八洞》等。通过这些工作,创作生产出了一批有湘味、有品质的精品力作,契合了时代主题、弘扬了社会主义正能量,表现出较好的创新意识和艺术潜质。
此次湖南12台新创剧目集中晋京展演,规模宏大,剧目全新,展演时间长,参演团队多,剧目品种多样,均属湖南戏剧史上的首次,既展示了湘风湘韵的魅力,让人知道了湖南不但有红遍全国的花鼓戏,流淌着湖湘韵味的湘剧,还有祁剧、辰河戏、常德汉剧、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阳戏、花灯戏、苗剧、傩戏、侗戏等19个剧种绽放在三湘大地上;既向全国人民推介了湖南的优秀剧目,充分展示了近三年来湖南省艺术创作取得的新成果,也让湘戏从湖南走向全国的艺术舞台,被更多的人熟悉和记住。
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曾说过,作品是“硬道理”。艺术家的造诣、文艺的繁荣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作品来说话。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也只是表面文章。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扭住精品创作这个中心环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标准,踏踏实实出作品、创精品。
在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当前,湖南的文艺工作者增强原创自觉,提高原创能力,破陈规、开生面、引风气,扎根沃土,用泥腿和智慧培植出人无我有的“土特产”,给首都观众捧出一道为人民鼓与呼、歌与咏,带着泥土芬芳的湘戏盛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创作方法“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讲话精神的认真贯彻和完美解读。
有生活的作品才是大作品。此次展演的12台剧目中,《辛追》、《桃花源记》、《齐白石》、《天使合唱团》和《烧车御史》等5个剧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重点支持,湘剧《月亮粑粑》和花鼓戏《我叫马翠花》同时入选2016年25个国家重点创作剧目。文艺之树的“根”扎得越深,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水平的“干”才会越挺拔,“枝”才会越繁茂。
这个夏天到这个中秋,“湘戏晋京”成了网络高频词。“湘”看两不厌,唯有桃花源;“湘”看两不厌,天使合唱团……“湘戏晋京”让首都观众“湘”见恨晚,“湘戏晋京”成了首都文艺舞台的盛事。“湘戏晋京”既代表了近3年湖南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平,也代表着中国文艺舞台创新的一个高度。(文/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