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青年戏剧节如期而至,今年的青戏节主打莎士比亚专场成为业内的关注焦点。莎士比亚已然作古整整四个世纪,斗转星移,四百年间,莎翁经典在青年戏剧人手里会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舞台?今日之观众面对莎翁经典的文本与影像又该如何重新思考?在今天浪潮汹涌的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大潮中,如何能够舒畅地阅读四百年前的经典文字,一代青年人又如何从中表达自我?
9月18日,在格瓦拉生活的邀请下,有北大才子之称的祖纪妍和白惠元、最近极火的丁一滕、头一回参加青戏节的陈然以及肢体剧导演李凝和特邀嘉宾杨小乱老师共聚一堂,来了一次实实在在的莎翁分享会。
【经典的莎士比亚也需要被重新解读】
不用说,莎士比亚在导演们心中自然是经典般的存在,但经典也挡不住青年导演对它的重新塑造。“不自由!不负责!有鸿沟!”——这是青年导演们面对莎翁作品发出的共同心声。
莎翁的戏剧演绎,对于青年导演们来讲既是一个良好练手的契机,也是一个难得的挑战。而“不自由”应该是导演们对于处理莎翁戏上最大的共鸣。李凝表示“对我来说,演莎翁的戏最大的难处就是不自由!莎翁的特别之处就是把该写的都写了,没有给后来的人留太多的余地。”
陈然对李凝的说法表示赞同,“确实像李凝导演说的,很不自由。那种不自由在于我们对莎士比亚都有一种敬畏之心,轻易不太想动他的词,而且当接受了他的设定,就会觉得其实很想保留,因为他有这样写的理由在,他不是乱来的。但其实对于观众来说,毕竟大部分人都只看一遍戏。所以这种变形成了一个很大很难接受的困难。”
祖纪妍表示,“就是不自由!最大的感受是你在他想表达的框架内,你说什么都是有理有据都是对的,你一旦想用莎士比亚的文本来表达你自己,那这个戏必死无疑!而且,我觉得莎士比亚是一个特别不负责任的编剧。因为他写的时候基本上不考虑你人物是不是想说这句话!”
不仅如此,“鸿沟”也是各位导演们所纷纷“抱怨”的~陈然导演认为看到当代的,尤其是青年的观众,跟莎士比亚之间其实是有一条巨大的鸿沟。“首先我觉得我们要承认这条鸿沟绝对是存在的,语言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包括语序和表达方式。实际上在表演中,演员非常地抗拒念莎士比亚的词,于是有一天我发了一条微博说如何可以让演员心甘情愿的去念莎士比亚的词,因为你不能期待他们每个人都跟你的理解是一样的,可能我读了二十遍,但是他一遍都没有读完,会有这种可能性存在嘛。”
【趁“青戏节解读莎翁”的契机,收获难得的启发】
事实上,青戏节的这场“莎翁艺术大餐”也是给了导演们一个重新去阅读莎士比亚的契机。
白惠元的观点比较独特,“如果不是让你去排这么一部戏,你可能没有耐心去读二十遍,三十遍莎翁。我觉得当你慢慢去读的时候,我觉得还是会有新的发现。包括他对于情感状态的阐释,我之前说他是一个非常事故的作者,他对人情的体察是非常细腻的。这对于我们所谓的青年戏剧节,和青年导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我觉得体察人情是一件需要阅历积累的事情,这是需要一生去慢慢学会的东西。”
祖纪妍则认为,“我认为保证莎士比亚原来的主题比莎士比亚原来的风格更重要。至于你怎么来传递自己的主题,其实是导演自己的选择,就包括我在译的时候就遇到一句话,直译过来就是说,拉起他的手,告诉他,他是你的。这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特别水的词,但是我们中国有特别好的,而且特别传统了,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协老。所以我直接这么做了一个置换,就是即使这样感觉他B格很高,他是有文化的东西,但同时他是最契合原文的。”
【莎翁戏是经典,态度和定义很关键】
莎翁确是经典,而对于“经典”这个词的定义,白惠元说:“经典是不是就像它的字面意思一样,就是像一本书一样,你摆在这,一个字都不能动。我的经典不是固体,经典应该像液体,就像这瓶水一样,随物附形,但是它依然可以解渴。其实我觉得是要有这种感觉的东西,而不是说好象是一个权威,或者是一个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