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应引体向上

作者:余数 来源:《光明日报》
2016-09-22 20:44:10

【艺坛杂议】

作者:余数

感人也深、化人也速,这是文艺作品,特别是大众通俗文艺作品的力量所在。不得不指出的是,文艺作品的这种强大“感化力”,实际上是可以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挥作用的。一个是向下,一个是向上。先贤于《礼记·乐记》早已指出了文艺引人向下和向上的不同后果——“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路程上,感人也深、化人也速的文艺,特别是大众通俗文艺,应该催人引体向上,而不是屈体下蹲。

日前,《检察日报》披露,在连日观看了电视剧《人民检察官》之后,宁夏一吴姓行贿人向检察机关投案自首。这种电视剧作品对现实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事例,值得关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老生常谈了。但若如空中楼阁般止于“高于生活”,艺术特别是大众文艺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艺术高于生活,不是为了悬置于生活之上,是为了作用于生活之中,引领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十年前播出的电视剧《武林外传》,至今还能让观众想起“同福客栈”以及郭芙蓉、白展堂、佟湘玉,但是否还能让观众记起片尾曲《侠客行》中的歌词呢?“这世界有太多不如意,但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每天依旧要升起,希望永远种在你心里”。希望种在心里,还只是种子,要发芽、要成长,所以歌中还有这样的呼唤——“要向上看不向下看,要向前看不向后看”。艺术,特别是大众通俗文艺能不能带领观众引体向上,关键在于创作者自身愿不愿意先行引体向上。如果创作者自身甘愿在盆地之中盘桓,那就谈不上攀登文艺的高峰,遑论引领观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当文艺,特别是作为大众通俗文艺的影视文艺,不是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IP接力,它就无法高于生活。当文艺,特别是大众通俗文艺,不是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生意,它也就无法高于生活。不接地气,难免岔气;不贴近现实,难免现眼;不贴近生活,难免花活;不贴近群众,难免哗众。《舌尖上的中国》没有IP资源,开掘的是原创价值。它取象于百姓的煎炒烹炸,体味着人民的酸甜苦辣,它让观众在饮食之中体悟着天地人的关系,它让中国老百姓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我们诞生在中国》将会被“IP”起来、“IP”下去,但它却不是别人的“IP”。它的拟人化手法,它的家庭化叙事,它的伦理学视角,让观众从这部零差评的作品中,从达娃、淘淘和丫丫的故事中,看到“我们诞生在中国”的轨迹,它让中国人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也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这个生机勃勃的东方古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心,古人有,今人也有,文艺创作者有,观众也有。而能否焕发出存在于民众之中的向上、向善之心,执掌着感人也深、化人也速力量的文艺家们责无旁贷,且首先需要“引体向上”。“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9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