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生 ——记我眼中的柯军

作者:李之柔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0-10 09:58:29

大武生 ——记我眼中的柯军
 
柯军

一、初识

他自我介绍是昆剧演员,在我眼中却是一位标准的文人——有旧时“大先生”之风雅,只不过,我更习惯叫他“大武生”。初次与大武生——柯军相会是在老舍茶馆,相比舞台上英武的男子汉形象,多了几许儒雅、谦逊。那天,他送给我一部书:《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

他说:人是应该有所怕的。怕是认识自己的开始,是认识自己和环境和体制之间关系的开始。也许,你怕讲错话、做错事,怕误会,怕出现问题,不敢往前走。但人又是不用怕的,因为任何事情都有源头。在怕之后,对事物重新认识,并开始学习,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我是有所怕的,我又是不怕的。怕是有所爱,有所畏惧,有所敬畏。不怕是找到源头,善于学习,敢于跨越,一直在路上。

他还说:没有一份事业,比守卫遗产与先辈关系更紧密。昆曲600年,身为遗产继承人,我们要时时丈量和掂量自己与历史、与先辈的距离。这丈量、这掂量,屏息敛神,战战兢兢,乃至顶礼膜拜。如此幸福,如此沉重。没有一份事业,比遗产的未来更充满危机。古老的艺术样式,与历史时空严丝合缝。怎样从今天的水土中获取代代相传的生命活力?如此纠结,如此艰巨。

从他的话中,在他的书里,我体会到他的责任感,想到了宋代吕心吾的一句话: “除了敬字,再没学问。” 在早期的文字中,“敬”字右边的“攴”( 读pū),像一只手拿着棍子,表示敲打;左边的“苟”(读 jí,),代表着紧急。古人讲:“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敬”是由心而生的。如今人们习惯说的“怕”,是畏惧,也是由心而生的。我清楚地知道,柯军兄的“怕”,是因为对前贤的“敬畏”、对后世子孙的“敬畏”。

柯军兄说:“舞台是我的根,昆曲是我的魂”,他期望:我们既要“最传统”,又要“最先锋”。今天的昆剧艺术工作者化身为两个主体:一支考古队,一支探险队。前者保护遗产不折不扣,后者发展创新毫无畏惧。他们各自背着行囊向相反的两极进发,他们之间的距离,就是昆曲发展的弹性空间,距离越大,弹性越大。 …… 今天的经典,是过去的先锋。今天的先锋,创造出明天的经典。(2014年5月29日《人民日报》24版)

这与我当年主持一本时尚杂志改版时的初衷竟然不谋而合,那时,我经常对编辑部的同仁说三句话:传统,时尚化;时尚,经典化;经典,市场化。传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针对于过去经验所表达的任何角落,昨天的经典时尚就是我们今天的优秀传统。……但是,时尚的未必都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只有经典的才更具有时尚意义和历史价值,追求经典、让经典市场化、深入生活,将是未来“世界都市”的时尚。(2012年6月《世界都市i Talk》卷首语)

我认定:“被历史所首肯的中国文化创新是传统,传统的精髓就是创新!……做不好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与创新,文化的生命力就会降低。”对传统与未来共同的认知,迅速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真就是相见恨晚。

柯军兄的“最传统”与“最先锋”,不仅仅表现在昆曲表演中,从《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一书,,也不难看出端倪。该书从设计到装帧都非常时尚,富于时代气息,明明是十分传统的昆曲演出照片,在书中却表现的相当Fashion。更令人拍案称奇的,还是插图中的书法篆刻作品,居然能够与全书巧妙的融合在一处,一派“最先锋”的气度。只是,细品之下,他的书法,依稀带着六朝的烟雨,他的篆刻,充盈着秦汉的雄风……

我不由赞叹起他神奇的跨界。柯军兄却说: 所谓跨界,不能仅仅是站在自己的行业为圆心,抬起一只脚往四周虚浮跨一跨,而是应当真正地离开自己的圈子,进入到别家领域,好好地做一番研究。昆曲与书法篆刻都是艺术范畴,还不算真正的跨界,一个艺术家在做企业经验管理才是真正的跨界,因此必须要努力学习!

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作为一位昆剧院的管理者,他付出的太多太多。昆曲界有句行话,叫“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如果要我加一句,那就是“男男女女都怕跨界”。柯军兄心中的“怕”,是对文化、对艺术的敬畏,是男子汉的直下承担,是大武生的勇猛精进,更是无愧天地、无愧子孙的责任。老舍茶馆,一壶茶间,我仿佛看到了五百年后的大武生……

二、墨缘

二零一六年秋,天津修建的世界最大的妈祖文化园开园了,作为文化园的文化顾问,或许,我有一些常人没有的感触。比如:进得山门,大戏台对联的书法端庄典雅,清劲严谨,总有很多游览者驻足拍照,称道大武生柯军的书法造诣,我的感触更多却来自于对联的内容与柯军本人交融合一:妆点衣冠,大吕黄钟随世态;发皇耳目,青天碧海证沧桑。

像不像柯军兄的舞台生涯?在文化园的大戏台建成伊始,我考虑楹联的书写者时,想到了屹立在滨海之滨42.3米高的妈祖像、想到了饶宗颐先生题写匾额的“天后宝殿”正向着大戏台,随即便想到了柯军兄主演的昆曲、想到了他挥汗如雨的排练场景。我立时觉得,没有谁比他更适合书写这副对联了。当下,就发微信,叙说了详情。几天后,快递作品收到了,同时,作品拍照后的tif文件一并发到了我的邮箱,并将对联刻匾的细节一一标出,周到细致,这就是柯军兄了!

未曾见面时,有好友多次对我称赞:“柯军能文能武,能生能旦,能书能画……” 我笑问:“他有什么不能吗?” 朋友答:“不能降低艺术要求。” 我说:“我相信。” 我相信大武生的能力,更相信他的责任心。

今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剧作名家逝世400周年,由柯军和英国莎剧导演里昂鲁宾共同执导的昆曲《邯郸梦》在伦敦首演,英国媒体报道:恒久的人生主题被两国艺术家深刻阐释,东西方跨界融合的艺术探索受到两国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结束之时,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有评论指出:“这是中国儒家文学体系下道家思想的人生观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反思的融合与碰撞。……柯(军)老师的《邯郸梦》用一次别开生面的跨界尝试,告诉我们,将主义交给形式,让哲学回归戏剧。”

记得我们的大武生曾经说过:昆曲其实不是一个艺人的艺术,它是一个文人的艺术。艺人的艺术还是存在着“卖”,必须要有所得,但文人的艺术就不同。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的时候,他是对社会、对人文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他要传递“我”的思想,折射出他对社会和艺术的理解、他的哲学观点,他没有说我写这个剧本就是要去卖。……我们不是靠艺人的本事,而是靠文人品格和那个品格下所释放的人文关怀以及社会担当,让我们获得了自身价值。

书画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就在柯军兄紧张的出国交流中,我组织的第四届“水墨茶禅”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我发微信提前告知:旨在弘扬中国优质传统文化,续写唐宋以来茶文化与高僧大德、文人雅士佳话的公益性活动——“第四届水墨茶禅名家书画作品展”向包括他在内的十八位名家约稿,命题作文,书写茶联、茶诗。

——没想到,几天后,作品就收到了,还有不久前出版的那两部书——其中一部由他主编的系列图书《一桌二椅》还获评了201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我不知道他在何时何地,编纂了这些精美的图书?也不知道,他是如何抽时间书写了“水墨茶禅活动”所需的作品?依旧是一丝不苟的书写,依旧是儒雅潇洒的神采,日新月异的柯军,一不留神又感动了我。

我说要在微信公众号中先做一个推送宣传。他说:“如果一定要介绍作者的话,就写一句——江苏省昆剧院演员。其余不要提。”

这就是柯军兄的自视吧?!而在我心中的柯军兄,就像我曾经为他撰写过一副对联:大先生、大武生、大舞台逸韵生生世世;真佛子、真君子、真天地余荫子子孙孙。他收到作品后,回复我:“我定寻此道精进,不负仁兄厚望。”

2016年10月3日夜匆匆

大武生 ——记我眼中的柯军
 
李之柔

作者系文化学者,著名诗人、书法家,以楹联书法见长。主要著作:《李之柔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无住轩集》(宗教文化出版社)、《李之柔书法作品》(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等。主要编著:《生与死的思索》(西泠印社)、《楚辞今绎》(东方出版社)等。

柯军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昆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第22届戏剧“梅花奖”榜首、第十一届“文华表演奖”,文化部首届中国昆剧“兰花最佳表演奖”、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