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被动语态感到悲哀。没有其他英语语法特征跟被动语态一样声名狼藉。包括《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内的文体指南与著名的《风格的要素》(Elements of Style)这类用法辞典都告诫作家远离被动语态,而自动语法校对程序也常常建议人们重新改写被动句。这个建议只有两个问题:一是似乎世界上了解被动语态的专家越来越少。二是这个建议就好比一把笨重的锤子,然而并非每个写作问题都是颗钉子,因此这个建议并不能用于解决一切写作问题。
人们对被动语态的批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被动语态可以在一个句子中隐藏是谁做了什么。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最近说,“毫无疑问,被杀害的平民不该被杀,”这里的被动语态隐藏了杀害平民的罪魁祸首:由总统指挥的无人驾驶飞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是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有望取代奥巴马先生的总统地位,此前他对一名墨西哥裔美国籍法官发表了一些种族主义言论,并引发争议。为了回避争议,特朗普表示:有关这名法官的公正的“问题被提出”。哎呀,特朗普先生,那是谁提出了那些问题?
另一种对被动语态的批评是,它经常出现于最糟糕的散文中:尤其是沉闷的学术文章与官僚式的写作中。科学论文往往会描述“参与者因某些特征被选出(were selected)……值得注意的是(it was noted that)他们表现出某种行为……结果被分析(results were analysed)……”的过程。这些接连不断的被动语态不仅枯燥无味,而且让整个过程似乎显得怪异而空洞,好像这项研究会不知怎么自己就完成了。
但批评被动语态的人常常出错。恐怖小说作家史蒂芬·京(Stephen King)在其自传中大骂被动语态,令人捧腹不已。他几次将被动语态称为“被动时态”,然而被动语态并不是一种时态。时态与行为发生的时间有关。而语态侧重于在一个句子中谁对谁做了什么事情。在典型的主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如他踢了球。而在典型的被动句中,动作的承受者变成了主语,如球被踢了。
被动语态的批评者错在他们将各种各样的语义模糊都归咎于被动语态,即使句子语法中根本不存在被动语态。英格兰银行行长马克·卡尼(Mark Carney)最近表示:“目前还没有计划发行50英镑纸币……人们反馈道纸币需要变得更小;尺寸可以不同,但要更小。”美国《国家评论》的一位批评家对此挑刺道:“行长出色运用了被动语态。”只可惜这句话中根本没有使用被动:“目前还没有计划……人们反馈道……”或许这句话稍显冗长,但并没有用到被动。
问题在于,我们往往会认为动作与有力的文字跟主动语态有关,而无力、含糊的句子则与被动语态有关。然而语态与语境关系不大。“这名记者在桌子上打瞌睡”是主动句。“伦敦被外星人摧毁了”是被动句。此外,主动、被动与清晰性无关。主动语态也可能含糊不清,如“有人吃了我的蛋糕。”被动语态也可能相当清醒明了,如“我的蛋糕被邻居的小孩吃了。”(只有“短被动结构”会省略干坏事的人,如“蛋糕被吃了”。)
被动可能是有用的。“我不会忘记我的宠物仓鼠被碾的那天”这个句子强调了说话人的情感和可怜的仓鼠。除非要强调坏人是谁,句子才会变成“我不会忘记史蒂夫碾过我仓鼠的那天”。被动可能还有利于将事物联系起来,如“吉姆最爱的就是他的双簧管。之后有一天它被偷了”。双簧管是在第一个句子中最后所提到的东西。在读者脑海中保持新鲜感的同时,它应该成为第二个句子的主语。
我们所需要的建议是风格上的,而非语法上的。“短被动结构”的问题在于句子可能是不完整的:当句子中的充分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时,真正的建议应该是“包含所有需要的信息”而并非“永远不要使用被动”。当被动语态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作者应该使句子结构更为多样化;当被动变成了尴尬的流水账,作者应从读者角度出发,明智使用句子结构将信息连接起来。
缺乏经验的作家一定会过度使用被动语态,但说真的,这使得他们感觉“写作水平长进了”。让他们多使用主动语态会是不错的建议。但把被动语态这种有用的语法工具妖魔化则太为过火了。在批判被动语态时,人们犯了许多错误;我没有指名道姓,但语言专家是时候改善他们的建议了。
原文作者:Johnson
译者:全嘉欣
编辑:钦君
原文选自:《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