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趋之若鹜的咖啡文化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0-21 14:37:44

香港人趋之若鹜的咖啡文化

在香港,没什么能像咖啡一样使人趋之若鹜了。这里的咖啡融合了牙买加、弗洛雷斯、哥斯达黎加和埃塞俄比亚等各地不同的风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浓缩咖啡、卡布奇诺、拿铁等意大利名词和叫法同时又增添了咖啡的异域风情。但是就在前几年,大部分香港人还不习惯喝咖啡,就算喝也是喝速溶咖啡。

对于大多数香港人来说,现煮咖啡尝起来又苦又酸,很容易造成胃部不适。他们习惯了温润的中国茶,突来的咖啡因口味太重了,实在难以适从。

香港人趋之若鹜的咖啡文化

奥林比亚接臣咖啡馆(Olympia Graeco-Egyptian Coffee)的经理何肇佳,摄于1990年。照片:SCMP

速溶咖啡,像许多西方罐头类食品,一开始只为香港的英国驻军所接受。速溶咖啡常搭配淡奶、咸牛肉和午餐肉一同食用。当地雇佣民工经常将装咖啡粉的瓶子转卖,以物换物。

虽然起点比较低,但咖啡在一些中国人开的西式餐馆逐渐传播开来(当地成本和原料进口允许的情况下),这些餐厅主要受到中国海外游子的光顾,为在异乡的他们提供家乡的味道。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香港中环的华人行(China Building),很多新开的咖啡馆——如蓝鸟咖啡厅(Blue Bird Café)——成为富裕年轻人的聚点,广受欢迎。

生活在香港的中国人没有喝咖啡的习惯,而生活在东南亚的中国人却越来越多地选择喝一点咖啡。他们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印度尼西亚政治动荡和反华运动的流亡者。在印尼这个咖啡生产大国,就连最贫穷的人也把咖啡当作日常消费品。所以,这些曾经生活在印尼的中国人迁居后也耳濡目染地喝些咖啡。在香港,随处可见一些小型印尼超市,在那里可以买到价格合理的优质咖啡和其他熟悉的印尼食品。超市里售卖的咖啡通常已经经过烘焙,加入天然黄油或人造黄油增加咖啡的焦香,在需要时再碾磨,保证新鲜的品质。

在过去二十年左右,香港的咖啡文化融合了多个国家的风味,承载着人们对西化生活方式的向往。欧式咖啡需要经过专门的机器进行高压萃取,通过蒸汽使牛奶发泡等一系列的步骤。在香港,这些价格高昂的进口咖啡机前不久还仅供餐厅使用。现在,随着香港的崛起,咖啡机已经成了家庭厨房的标配(即使实际使用率并没有主人们希望客人以为的那么高)。

香港人趋之若鹜的咖啡文化

香港石塘咀的Artisan Room(意为匠艺咖啡工坊)从韩国进口了哥特式慢滴冷冲泡咖啡机,用它做一杯咖啡长达八小时。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北美风格的咖啡连锁店进入香港市场。这些咖啡店将目标投向学生群体,他们来自遥远的西北太平洋地区,想装成有钱人,拥抱高科技的生活方式。想要不再手足无措,得心应手得点一杯热咖啡,就得学会一套新式的音译咖啡名词。在原本如出一辙、毫无新意的连锁咖啡店里,人们开始追求时髦与个性。

成为一名咖啡师,为客人精心制作一杯咖啡,是年轻人在形形色色的国际化职业中,选择追求时髦、融入当地的方式。他们领着最低工资,似乎并不计报酬。(嘿!大学期间,兼职做一名咖啡师就是为了乐趣)。

在文化大融合的香港,人们看似简单地喝一杯咖啡,实则是在刻意扮演着上流人士,模仿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呢!

译者:邓寒雨

编辑:钦君

原文选自:scmp.com

香港人趋之若鹜的咖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