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
作者:博林
作为当下年轻人最喜爱的娱乐体验之一,“电子竞技”(又称“电竞”)对许多80后、90后来说都不陌生。它结合了体育与娱乐,横跨互联网、传统媒体及大众消费,堪称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匹“黑马”。但与此同时,它的历史轨迹也留下了不少“污名”,让人颇有微词。
首先引发争议的问题便是,电子竞技算不算体育竞技?的确,电子竞技脱胎于名声并不太好的“网络游戏”。在传统观念中,它等同于“聚众玩耍”,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洪水猛兽”。然而每一年,国际电子竞技赛事如火如荼,中国选手也在其中为国争光。这不禁让人反思,对电子竞技的刻板印象是否应改一改了?
其实,有关部门早已有所动作。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电子竞技成为我国的第78个体育项目。2016年9月,“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出现在教育部2016年的13个增补专业中。时过境迁,随着官方的认可及观念的转变,更多人开始正视这一现象。更关键的是,无论是否被承认,电子竞技作为一项风行全世界并大踏步产业化的竞技项目,已是既成的事实。
从Starcraft等即时战略游戏开始,电子竞技的高度互动性和社交性被凸显出来,并向潜力巨大的互联网竞技市场进军。据统计,2015年中国电子竞技行业整体市场规模达到了269.1亿元,较2014年增长18.9%。2015年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竞市场,行业规模达200亿元,用户将近1亿人次,并与日俱增。
然而,就像一切新生事物都免不了备受訾议,电子竞技也如此。沉迷网络的现象仍然不绝,游戏内容也鱼龙混杂,这些都是电竞市场必须直面的问题。面向青少年人群的电竞产业,更须保证社会效益和文化担当。不过这仅靠逐利的资本去完成并不现实。其中,政府监管不可或缺,另一方面,行业之间的合作与引导也许是更加行之有效的方式。
作为文化产业“大家庭”中的一员,电子竞技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不少平台的跨界支持。就在前几天,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湖南广播影视集团、芒果传媒、体坛传媒联合发起的“2016GEC金鹰电竞体育盛典”即是一例。原本是电视荧屏的业内狂欢,却将电竞纳入主体活动的重头戏,这一首开先河的举动,无疑有着产业之外更深的意味。
“电视媒体传播的广泛性、渗透性、观赏性,有利于推进建立健康有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体融合新业态。”金鹰电竞体育盛典期间,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金鸢的话,恰好透露了其中的“玄机”——以业已成熟和高度规范化的电视媒体,引领电竞产业的变革,是防止其野蛮生长、剑走偏锋的一招妙棋。以先进带动后进,也有助于将电子竞技纳入一个更广阔和完善的评价体系之中。
融合与创新已是时代不可阻挡的浪潮,建立起横跨诸多媒介领域的优质平台,打通IP产业链,同样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对于正在崛起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文化产业而言,价值引领的“质”和经济规模的“量”应等量齐观,缺一不可。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可以说也是电子竞技的未来之路。
《光明日报》( 2016年10月2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