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说法沿用至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1-10 16:36:31

8月30日,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开启了他的首次尼日利亚之旅。尼日利亚的总人口约为1.82亿,2005至2015年间,GDP翻了两番。尽管其经济发展迅速,但包括CNN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媒体,在报道此事时都在标题中使用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字眼,而非“尼日利亚”。

为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说法沿用至今?

在这样世界瞩目的时刻,祖国却被简单、笼统地归结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或许一条推特可以概括尼日利亚人的感受:

提起恐怖组织博科圣地的时候,就说这是在尼日利亚;报道扎克伯格的访问之旅时,又说他去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CNN的做法纯属是双重标准,天理难容......

——奥卢尤米·奥乔(@OluyomiOjo) 2016年8月30日

但这样做的不止CNN一家,随手在谷歌上搜索一下就能发现,美联社、路透社、《纽约时报》,乃至我们的Quartz网站都常常使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说法,这个概念就如同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一样,复杂且容易混淆。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将非洲的全部54个国家中的46个列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只有阿尔及利亚、吉布提、埃及、利比亚、摩洛哥、索马里、苏丹和突尼斯不在其列。这种划分并非出于地理意义——有四个国家处于撒哈拉地带,却未被划入“撒哈拉以南非洲”;同时,虽然厄立斯特在名单之中,但在它南边的吉布提却被排除在名单之外。

世界银行把这滩水搅得更浑了,他们把苏丹和索马里也归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一列。这样,名单中的国家总数就达到了48个,情况也变得更加复杂。

相比之下,非洲联盟则很少使用这个概念,他们更多地使用“东非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体” 等区域性组织名称来指代联盟的组成部分。

哥伦比亚大学非洲研究系教授罗莎琳德·莫里斯(Rosalind Morris)在谈到“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个概念时说道,“这个标签太宽泛了,所以其实没什么意义。虽然尼日利亚同属其中,但它既不像肯尼亚,也跟博茨瓦纳完全不同”。

既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概念含混不清,不仅没有公认的标准,从地理角度看也并不准确,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使用这个说法呢?这个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据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家布莱恩·拉金(Brian Larkin)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起初是为了取代上世纪50年代前普遍使用的“热带非洲”(Tropical Africa)和“黑人非洲”(Black Africa)的说法,因为后两个概念带有明显的种族主义色彩。

关于其划分标准的起源也颇令人困扰,拉金称之为“种族主义者”殖民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非洲北部比南部更为文明开化。

维克森林大学的政治与国际关系专家塔腾达·马山达(Tatenda Chinondidyachii Mashanda)年初发表在《非洲指数》的文章中提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是用白人的种族理念将非洲划分开来,这样北部的白人更加受到尊重,尽管他们并不够‘白’”。和“黑人非洲”相比,这不过是换了种说法,虽然听起来没那么刺耳,但个中意味其实是一样的。

美国的一个侨民组织认为这种称呼“很具有侮辱性”,故在2010年发起请愿,希望废止这一说法,然而收效甚微。

世界银行和其他组织在整理某地区资料时,由于缺少可靠数据,便采用“撒哈拉以南”的说法,因此记者在报道时也经常使用,来说明该地区人口和经济发展趋势。这样一来,愈发扩大了这个术语的使用范围。

莫里斯还表示,非洲政府甚至学术界也默许了这个称呼,因为援助机构通常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资金援助。

“尽管这样的称呼很令人不快,起码会让人觉得有些尴尬,但是为了得到资金援助,人们只能被迫习惯。”

拉金补充道,这并不意味着按照共同殖民地史划分国家群体的做法毫无分析价值,这些国家相似的制度、语言和紧密的关系都值得好好进行对比研究。但是“撒哈拉以南”这个概念太大了,无法突出这些国家的真正特点,相反只会加深人们的观念,认为北部的阿拉伯国家与非洲其他国家泾渭分明。

所以,也许这个鲜为讨论的现象是时候有所改变了,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路易莎·伦巴第评论说:“常有人把整个非洲视作一个国家,对此,学术界早已习以为常。”

为什么不采用更加精确的地理划分方式,比如将非洲划分为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直呼尼日利亚这个世界第七大国的名字,又有何不可呢?

译者:陈静

编辑:钦君

原文选自:quarz

为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说法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