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弥天大谎都由小谎言演变而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6-12-07 17:22:17

为何弥天大谎都由小谎言演变而来?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人们出于自私而撒的小谎可能会演变成更大的谎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也开始习惯这种不诚实的行为。研究人员指出,这项发现表明,不只是刚愎自用的政治家、腐败的金融家和不忠诚的伴侣,普通人有时也会通过说谎来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找借口。

伦敦大学认知神经学副教授泰莉·沙罗特(Tali Sharot)说,人们通常会从编造小谎开始,谎越撒越大,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已经犯下了严重错误。这项研究周一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质上,泰莉是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

人们偶尔都会说一两个小谎只要能让朋友高兴(你穿那条裙子真好看!)或是解释为什么没能回复邮件(我没有收到啊!)。当然,一些人的说谎频率高于他人。

但一直以来,研究这种不诚信行为都困难重重。

研究人员有时会指示实验对象说谎,然后利用实验室里的脑部扫描仪观察其大脑活动。沙罗特教授和同事们设置了一种情境,让参与者有机会随意说谎,同时研究人员还会诱导他们说谎。与此同时,一台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设备会监测被试者的大脑活动,研究人员则集中观察杏仁核,该区域与情绪反应有关。

研究过程中,参与者按要求告知另一个房间中的同伴罐子中有多少美分。如果被试者认为说谎对自己有利的话,那么他们撒谎的可能性就会变大,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谎言不断升级。

说谎次数变多之后,杏仁体的反应减弱。根据两次实验中杏仁体反应的减弱程度,可以预测出被试者下一个谎言会比之前大多少。

沙罗特教授指出,随着大脑反应变得麻木迟钝,起初因为撒谎而形成的负面情绪相应减少。她说,这就跟喷香水一样。买到一款新的香水之后,起初会感觉气味浓郁。数天之后,便会觉得香味变淡。一个月之后,你可能压根儿就觉察不到这种味道了。功能成像这种仪器非常直观,但大脑活动波动背后的含义通常很难解读。

这一研究并不能准确判定杏仁体活动减少代表哪种反应,对此沙罗特教授也表示认同。但她说:“我们能肯定这与说谎有关”。至于是否是被试者的负面情绪反应,这只是基于我们研究的部分大脑得出的推测。但是研究人员将大量检查结果也囊括到研究结果中,并在发表之前再次进行了实验。

这项研究由尼尔·加勒特(Neil Garrett)主导,当时他是伦敦大学的一名博士生。杜克大学的丹·艾瑞里(Dan Ariely)、伦敦大学的史蒂芬妮·扎罗拉( Stephanie C. Lazzaro)也参与了这份报告的撰写。

苏黎世大学决策神经科学教授克里斯汀·鲁夫(Christian Ruff)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想要描述导致有目的说谎的神经过程非常非常困难。他表示这项新研究提供了一种描述方式,同时也强调了说谎时的情感因素。

研究过道德决策的布朗大学心理学家阿米泰·申豪(Amitai Shenhav)也对此次研究也表示赞赏,称其实验过程非常成功。他说实验结果能暗示说谎行为。但他同时也指出,驱使人们说谎的因素仍不明朗。申豪博士说,有可能是撒谎本身加剧了欺骗行为倾向,就像慢慢松开刹车一样;或者说,被试者并未因欺骗行为受到惩罚,因而认为在那种情况下说谎并不严重。

他说,将研究结果推广应用至现实世界中的欺骗行为时,一定要多加谨慎,因为现实的欺骗行为通常会遭到谴责,进而有损说谎者的声誉。

这项研究共有80名被试者,大部分是大学生,按照要求他们要帮助另一名看不到罐子的同伴猜测罐子中有几美分。这名接受被试者提示的同伴则会将自己的猜测结果告诉研究人员。(事实上这名同伴是研究人员的助手)。在一些情况下,研究人员会诱导被试者说谎:他们告诉被试者,如果同伴的猜测结果多于罐子中的实际钱数,那么这些被试者就能得到更多的报酬,同伴猜得越高,他们的报酬也就越多,而同伴的报酬则取决于猜测结果的准确程度。

在另一些情况下,研究人员则告诉被试者,如果高估了罐子中的钱数,那么他们和同伴都会得到更多报酬;还有一些被试者被告知他们的报酬取决于同伴猜测的准确程度,同伴如果高估了钱数,他们就会得到更多报酬。

加勒特博士说,他希望这项研究能够在更多更加真实的情境中重复进行,并且期待开展另一项研究,考察何种因素会导致人们不再继续编造更大的谎言。怎样停止说谎?怎样避免说谎?他问道。鲁夫博士表示,如果能证明自己的研究结果是真实的,那么这些信息都会明晰。

他补充道,一条隐藏的信息提醒我们,人们通常不会容忍谎言,这样能避免自己在紧要关头说谎。

原文选自:BBC

编译:李碧霞  编辑:刘秀红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