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5月,英国人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受聘成为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的煤气工程师,在北京工作。当年他才29岁,就抛下妻子和三个孩子,和百余个外国人一起,来到这座晚清首都工作。他用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下了自己的点滴生活。
在随后的20年里,他拍了约200张照片,捕捉到了中国最后一个朝代的风俗、建筑和人物,是完整记录晚清图景的最早的作品。
9月21日,斯泰西·兰姆布罗(Stacey Lambrow)在纽约西德尼·米什金画廊(Sidney Mishkin Gallery)举办了托马斯·查尔德晚清摄影展。
托马斯·查尔曾拍过一组著名照片——19世纪70年代的结婚照,照片中主人公的后代此次也将出席展览。
图为曾纪芬和聂缉椝的结婚照,最近,两人的身份才得以确认。新娘是清朝显贵曾国藩的女儿。
图为长城南口通往蒙古的一段路。
图为传统的新娘花轿。新娘坐上花轿,就意味着今后要离开娘家,到婆家生活了。
图为北京城外帝王陵墓的神道。大道两侧排列着24尊动物石像,12尊呈站姿,12尊呈匍匐状。而大道象征着一条通向极乐世界的路。
图左:香山琉璃塔——宗镜大昭之庙的一部分。塔身由黄、绿、紫和蓝四色琉璃装点而成。图右:天宁寺,位于北京西郊,建于12世纪,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和许多其它的辽代佛塔一样,天宁寺结构坚实,寺中有一个密闭的地下室,存放着建塔时期的佛教文物、佛像和佛经。
图为玉带桥,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堤。这是一座设计风格传统的中式拱桥,当年乾隆皇帝的“昆明喜龙船”就曾从桥下经过。
图为一名喇嘛(藏传佛教僧侣)和他的弟子。僧侣和僧徒手捧念珠和佛经,膝上也放着经文。他们身后的桌子上摆放着青铜雕塑和神圣的祭祀物品,包括印有青铜佛像的头骨杯和迦梨女神像(迦梨是集神的能量于一身的“时间征服者”和“邪恶精神毁灭者”)。这是北京最早的宗教人物摄影作品之一。
图为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北京最重要的一条运河。清朝时,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北京粮食和其他商品的运输至关重要。
图为清朝天文机构钦天监陈列的青铜器。钦天监是现代天文台的前身,始于明朝,清袭明制,并扩大规模。
图为19世纪旅客们游玩长城时所见的地貌。旅行期间,查尔德用最简单的摄影装备和玻璃底片记录下了这片土地。
图为圆明园的喷泉门。早在1709年初,清朝的康熙皇帝就开始修建圆明园,宫殿、花园和喷泉皆带有西式风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毁于一旦。
图为北京的街道。
图为沿护城河拍下的皇城图景,这是中国15世纪和16世纪独有的防御系统。
图为颐和园万寿山正面图。
图为19世纪中国丝绸之路上的旅客和骆驼。顾名思义,双峰驼的驼峰形似两个山头。查尔德说:“商贩们想将西山的煤炭和石灰运到京城,就得靠双峰驼运输。在北京和蒙古两地间做买卖,也得靠它们。”
图为原碧云寺仅存的一张照片。环绕金刚宝座塔的这些木制建筑于义和团期间被摧毁。
图为京城外明十三陵入口处的牌楼。
图为京城一家华丽的木制香烟小店前的街道。
图为十七拱桥,是所有皇家花园内最大的桥,位于颐和园。照片中还有一头俯瞰着昆明湖的青铜牛。这尊青铜牛铸造于1755年,寓意消弭水患,据说牛有控制水的特殊能力。青铜牛背后刻着乾隆皇帝用隶书撰写的著名的《金牛铭》。
图为清朝政府的外交办公室——总理衙门。1861年,总理衙门由恭亲王批准成立,是处理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的机构。
原文选自:大西洋月刊
编译:孙静 编辑:钦君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