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一件事情是真是伪,不断的重复都会使它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心理学家汤姆·斯塔福德(Tom Stafford)称,了解这一效应可以帮你避免陷入喋喋不休的宣传陷阱里。“谎言重复够多次,就成了真理。”——这是纳粹党人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的宣传准则。心理学家们则通常将类似的事情称作“真相错觉”效应(illusion of truth" effect,又称“重复成真”效应)。
该效应的典型实验操作如下:参与者需要对一些冷知识的真实性进行评判,比如“李子干是风干的李子”。有时这些条目是真的(如上面提到的李子干那条),而有时参与者则会看到平行观点下的虚假说法(如“椰枣是风干的李子”)。经过一段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周的暂停休息之后,参与者重复以上过程。这一次他们所需要评判的条目中,有些是新的,有些则是在第一阶段出现过的。
该项实验中有一个关键性发现,那就是不论所给出的条目真实与否,人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之前看到过的便是真的,他们拿来判断事物真实性的唯一理由便是熟悉程度。因此,我们在这个实验室所发现的现象,似乎就可以用来解释那句"谎言重复够多,就成了真理”。
环顾四周,你可能会开始思考,从广告商到政治家,或许每个人都在利用这一人类心理学获利。但是实验室中得出的可靠效应,在人类现实世界中不一定能有相同的效果。如果你真的可以通过重复来弄假成真,那些用来劝服他人的技巧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中一个阻碍就是,你的已有知识。
即使一个谎言听起来貌似有理有据,但只是因为它在你耳边不断重复,你就会把自己本来知道的真相抛至一边吗?近日,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的丽莎·法齐奥(Lisa Fazio)建立了一个小组,旨在测试真相错觉效应与我们的现有知识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它会影响我们已有的知识吗?
他们将真实与非真实的陈述进行配对,同时也根据参与者了解真相的可能性来划分条目(如“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是一个“已知”条目,恰恰也是真实的,而“大西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是一个不真实的条目,且人们很可能知道实际真相)。结果表明,真相错觉效应在已知和未知条目上的影响同样强烈,这说明已有的知识无法阻止重复错觉动摇我们的合理判断。
为了做到面面俱到,研究人员进行了另一项研究。他们先是要求参与者评估每条陈述在六点量表(非常赞同/比较赞同/赞同/不赞同/比较不赞同/非常不赞同)上的真实度,然后又让他们简单用“真”和“假”进行再次评判。结果发现,重复提升了六点量表上每个条目的平均得分,也提高了陈述被评判为“真”的几率。不管陈述是真实还是虚构,已知还是未知,重复都让它们看起来更加可信。
乍看,对人类理性而言这似乎是一个坏消息,但我必须充分强调的一点是——在解释心理科学时,必须研究实际数据。法齐奥和同事们实际发现的是,一条陈述能否被判定为真实的最大影响因素是……它究竟是不是真实的。重复效应无法掩盖真相。不管有没有重复,人们依然更相信事实而非谎言。这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是如何更新现有知识的。的确,重复拥有让事物听起来更加真实的能力,即便重复的内容与现有知识相悖,不过最终,重复还是无法超越知识。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就是,要想产生这种效应,那么你所听到的每一条信息都要具有严格逻辑。如果每次你听到的信息都与已有知识相悖,你就会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疑虑重重、念念不忘。因为我们需要快速做出判断,往往会走捷径——依赖直觉,而这种方法正确的几率更大一些。
根据听到某些事情的频率来判断事物真实性,只是策略之一。任何一个领域中,如果真相的重复次数比谎言要多,即使两者的比率只有51%对49%,也会有一种用来判定事实的快捷方式。如果重复是唯一一个影响我们信仰的因素,那我们就有麻烦了,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都具有广泛的推理能力,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它们是有限的资源。我们的思想被真相错觉效应所影响,因为我们的本能就是通过捷径来判定一件事情的合理性。
这个方式通常都很有用。然而有的时候,它又误导了我们。一旦我们了解了这个效应,就能加以防范。其中一点便是,我们要复核自己为什么会相信我们所做的事,如果一些事情听起来很合理,究竟是因为它本来就是真的,还是因为我们被重复告知呢?这也是学者们极度推崇提供参考资料的原因——这样的话,在某人提出某一主张时,我们就能追踪其来源,而不必依靠信仰。
此外,防止产生错觉的另一点就是我们有责任停止重复虚假。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真相很重要,也应当是重要的。如果没有验证事情的真伪就不断将其进行重复,你就正在帮忙制造一个真相和谎言更容易相互混淆的世界。因此,在重复一件事情前,请三思而后行。
编译:张飘洋 编辑:钦君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文谈”公众号:cdwe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