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打造“中国-东盟”智库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1-03 17:22:24
1226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广西新闻网承办的创新创业展活力高校青春风采行——2016年广西教育网络行大型采访活动首站走进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了解其创新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强悍的科研能力。

广西大学打造“中国-东盟”智库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副院长梁淑红介绍学院"创新班"的由来 摄影:中国日报网 杨琪

12名本科生首尝创新培养模式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是全国从事东盟领域研究人数最多的机构之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39人,校内兼职研究人员77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61人,国外合作研究人员9人。最初,这是一个纯科研的学院,然而在研究课题时,该院发现懂金融的不了解国际关系,熟悉国际关系的对金融又不了解,从2012年开始,该院开始招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熟悉国际金融关系的复合型人才。

不过,几年下来该院发现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有缺陷,研究东盟国家必须要熟悉当地语言和文字,而学语言显然是一门“童子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今年该院从大一学生中,选拔招收了12名本科生。

冯春风本是该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大一的学生,土木是广西大学“王牌”专业,今年暑假前,听说中国—东盟研究院要招收“国际金融实验班”学生,接下来7年内本硕博连读,冯春风决定试一试。该院的报名条件颇高,成绩必须在全年级排名前30%,并且考试没有挂科。选拔的形式更是奇特,除了语数英考试,还要进行体能测试和心理抗压测试。“这些学生,今后会成为市场运作专家或谈判专家,体能和心思素质也是他们必备技能。”该院党委书记范祚军介绍起选拔的初衷。

更令冯春风觉得特别的,是该院的培养模式。“跟上大课完全不一样,每节课都有小组讨论,老师跟学生互动很多”。实际上,这是该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图取消传统授课模式,改为项目导向式培养。并且这个学期,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学都是全英文教学,刚开始冯春风觉得有些不习惯,但很快就适应了英文教学模式。据悉,国际金融实验班50%的课程为外文教学课程或双语课程。

陈悄悄则欣喜学院针对他们,开设了小语种专业。泰语、印尼语、越南语和缅甸语任选,最终陈悄悄等5人选了泰语,另外7名同学选了印尼语,这两门课程均由研究院“彩虹计划”引进的泰国和印尼学者授课,“因为人少,老师会一个个帮纠正发音,所以进步很快”。

广西大学打造“中国-东盟”智库

媒体采访团到访中国东盟研究院。广西新闻网全媒体报道组摄

先行先试中国-东盟信息港

2005年,中国-东盟研究院在原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中国-东盟关系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法律、文化及民族等方面的问题。该院成立至今,已承担或完成各类课题136项,其中国家课题35项,国家级重大课题5项,国家级重点课题2项。据了解,广西大学历年来共获得过8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其中有5项在该院。

中国-东盟研究院的课题研究和发展也得到自治区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01361日,范祚军教授在自治区党委集体学习上做了关于中国-东盟合作与广西发展机遇的专题报告。中共中央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书记随即做出重要指示,委托研究院院长梁颖教授主持中国-东盟合作与广西战略机遇研究课题项目,广西大学随即成立应急攻关研究项目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最终,该项课题荣获第十四次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为适应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变化,该院进一步细化研究领域。2014年,该院启动中国-东盟全息数据研究与资讯中心建设,总投资3200万元。目前,已经完成了软件系统一期建设。据悉,关于数据中心的相关工作,分列成3个项目已进入东盟信息港项目库,目前这些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搭建了信息库,少不了人才库建设。为此,研究院成立了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29名专家坐镇,包括28个单位,涵盖党、政、军、学、研、企六个类别,并建立了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0个创新平台和49支专业研究团队。

中国企业走出去前有了风险顾问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日渐紧密和深入发展,投资风险隐患也日益突出。范祚军等人在东盟国家调研时发现,不少中国投资企业在当地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如果投资企业在出国投资前,能对投资的国家多了解一些,做一做风险评估,就能避免。

2013年,东盟投资环境综合分析系统在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建立,企业在走出去之前,有了风险投资顾问。在这个系统里,通过东盟各国的官方出版年鉴、研究机构采集的各类原始资料等,形成宏观的经济数据指标,针对东盟地区各国以及各国主要地区,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监测,包括投资现状评价,未来投资预测,投资热点区,投资综合比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