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 聆听一场交错时空的对话

作者:杨琪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1-13 17:13:24

走进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 聆听一场交错时空的对话

坐落在贺州学院幽静的族群文化博物馆  (摄影:杨琪)

这里, 2500余把精美的粑印模子在展架上层层排开,粑食的清香似乎可以从这精致的木纹肌理中洋溢出来。

这里,古色古香的木雕门窗器物,精雕细琢的福禄寿喜,梅兰竹菊,都如此这般细腻敞在你眼前。

这里,长长的一面墙上挂满各式芦笙,仿佛闻得婉转曲调越过林间梢头,轻盈入耳。

这里,承载着美好期许的锦绣如花民族服饰让人摩挲、回味,赞叹。

这里,千百件鱼篓、蓑衣、竹筐、瓦罐、契约、钱币……,历经岁月的洗涤与销蚀,讲述着当地的故事与文化,让人不忍扰了这岁月静美时光。

这,就是坐落于广西贺州学院的族群文化博物馆。

走进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 聆听一场交错时空的对话

来自广西教育网络行的记者团参观族群文化博物馆(摄影:杨琪)

贺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迁移聚居的地区,也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最早的交汇地之一。汉、瑶、苗、壮等18个民族的20多个族群和谐地在此生活,活态存在20多种不同的方言,构成了天然的文化博物馆。各族群多姿多彩的服饰、建筑、饮食、歌舞、信仰和礼俗等独特的文化事象具有迷人的魅力,是“南岭民族走廊”族群文化的宝库。

据介绍,“贺州族群文化博物馆”是广西高校第一家国家备案的博物馆,集合了贺州市各族群文化实物等各类展品近两万件,包括宋代上寺钱监遗址出土的冶炼遗存物等实物千余件。“贺州族群文化博物馆”现有馆舍面积2500㎡,有8个专题展示厅,包括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展厅、文书展厅、钱币矿冶展厅、木雕展厅、灯具展厅、石雕展厅、粑文化展厅和家谱展厅。

走进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 聆听一场交错时空的对话

木雕工艺展厅古色古香展品。 (摄影:杨琪)

贺州木雕艺术源远流长。自秦始皇统一岭南至明清,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二十多个族群迁居贺州。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习俗,也带来了具有各自不同特点的木雕工艺。走进木雕工艺展厅,映入眼帘的是红色喜庆的群龙荟萃雕花梁柱。幽静雅宜的展厅内,雕刻图案繁多的门与窗让人立刻顿生“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只烂漫”之美妙感受。贺州木雕工艺作品构思奇妙,造型独特,刀法老练,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在这里,可以看到贺州明清至民国时期木雕工艺作品2000余件,涵盖六大门类一百多种,包括门窗、家用器具、神龛、神灵、面具及牌匾。展翅飞翔的长尾凤鸟,盘龙戏珠,鹤舞鹿跃,梅兰竹菊,灵动之极,秀美悠远。贺州木雕工艺融湘雕的精致与广雕的繁华为一体,是贺州多族群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民间吉祥图案、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神话故事传说、劳动生活场景等,或古朴,或华丽,无论简单勾勒还是繁复雕琢,无不显示出工匠的精湛技艺。

走进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 聆听一场交错时空的对话

展墙上悬挂的部分生活生产用具。(摄影:杨琪)

走进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 聆听一场交错时空的对话

展墙上悬挂的部分生活生产用具。(摄影:杨琪)

走进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 聆听一场交错时空的对话

特色年画。 (摄影:杨琪)

走进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展厅,打开一幅深邃的历史画卷。在这里,可以看到各族群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宗教用具、服饰工艺品、度量衡展、种类完整的芦笙展、民间文献等文化实物2300余件,展馆还收藏录制各种民间节庆、婚礼、度戒仪式和歌谣等声像资料光盘200多张。据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展厅旨在对南岭民族走廊各族群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发掘、鉴别、筛选、整理和展示,增强社会各阶层对“南岭走廊”各族群社会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同与理解。

走进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 聆听一场交错时空的对话

契约文书展品。(摄影:杨琪)

走进契约文书展厅,展出的150余件契约文书,时间上涵盖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内容上涉及土地、田塘、林木、房屋等的买卖或租赁,有白契,也有经官方认证盖有官印的红契。契约文书馆也展出100余件手抄文献,在内容上有宗教经书、歌谣、戏曲唱本和诗词等。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共搜集了当地契约文书3000余件。这些契约文书和手抄文献,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贺州各族群的社会生活,是研究贺州多样性族群文化历史、社会、法律制度、经济生活和民俗文化的珍贵史料。

走进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 聆听一场交错时空的对话

出土钱币展品。(摄影:杨琪)

钱币贯穿于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一个钱币展厅所贯穿的就是一部中国历史根据史籍记载及出土文物考证,贺州先民采矿及冶炼活动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贺州上寺钱监已开始铸钱。走进矿冶钱币展厅,这里可以看到自汉代到新中国成立后贺州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材质的钱币与矿冶遗址出土文物354件。展品中最具特色的有贺州上寺冶金铸钱遗址出土的铁钱、中国货币史上极为特殊的一种钱币——夹锡铁钱;宋代梧州元丰监遗址出土的几种年号钱;五代十国用来铸钱的铅锭以及南明王朝的各种钱币以及民国时期广西各地印刷的纸币。

走进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 聆听一场交错时空的对话

生活饰品。(摄影:杨琪)

灯具,兼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光明。走进贺州族群文化博物馆的灯具展厅,可以看到汉代到现代的灯具90余件,青铜、木头、石头、陶制等,造型或豆形,或人俑,或多枝,或木架,造型生动、装饰富丽,相映成趣,无不包含着民众审美的意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灯具,了解人类照明文明漫长的发展史,每盏灯的材质、造型、工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洞察当时社会生活状况和政治经济制度。

走进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 聆听一场交错时空的对话

观众在欣赏各式各样的粑印模子。(摄影:杨琪)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俗语谓“民以食为天,食以饼为先”。饼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饼文化起源于周代,“饵”即为饼。“饼”在我国南方通称为“粑”。贺州地区的“粑”主要以大米为原料,通过印模制作成融色、香、味、形于一体的食品,包括米粑、糍粑和年糕等,是贺州乃至南岭地区传统饮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类。粑印是千百年来在民间传承的民间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传统工艺品。它将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合二为一,形成了独具民俗特色的饮食文化。“粑文化展厅”所展示的2500多个粑印,其图案多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为题材,可分为人物、动物、昆虫、花卉、果实、器物、文字等。粑印装饰图案精美,寓意吉祥,造型精简,刀法遒劲,已成为中国南方数千年饮食文化的传承与见证,寄托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我们留住了一份渐行渐远的乡愁。

走进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 聆听一场交错时空的对话

民间石雕。(摄影:杨琪)

中国石雕历史悠久,传统技艺始于汉,成熟于魏晋,流行于隋唐。中国古代石雕种类繁多,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反映了社会生活,表达了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贺州历史上遗留下的大量石雕作品散布于民间。在族群文化博物馆,展出的170余件石雕作品,其题材以人物、动物、花鸟、文字为主,包括吉祥图案、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建筑构件、日常生活用具、祭祀用具和记事等,其材质有汉白玉、青石、麻石、花岗石、大理石、滑石、砂石等;其形状有圆形、方形、棱形、柱形、条形、立形、卧形等;其名称有状元省亲图、朝天吼、哪吒闹海、石神、石狮等。匠师们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线刻等各种技法,创造出众多生动多姿的石雕作品。

走入族谱展厅,这里便是了解各民族渊源与发展最好的地方了。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族谱展厅筹建于2016年8月,据介绍这里共收录自清至当代族谱共6500余册,其中包含汉族、瑶族、壮族等民族共108姓756个家族家谱,地域覆盖长江流域的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及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主要省区。族谱展厅收藏、保存的族谱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居华南、西南地区之首。这里所展出的族谱中50%为清代刻本,48%为民国刻本或手抄本,其余为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族谱。这批族谱不但对于研究长江、珠江流域的移民史、人口史、社会变迁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推动历史学、人类学、文献学和谱牒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材料。

博物馆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城市共同成长律动。走进坐落于贺州学院的原汁原味的族群文化博物馆,感知文化传承的魅力,品味深厚的人文底蕴,重温善良朴实的劳动人民谱写的光荣和自豪篇章,聆听心灵与历史的一场时空对话。

慢行。细品。

 

 

 

标签: